七、中医诊治

七、中医诊治

(一)病因病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是西医的名字,中医没有专用于本病的名字。但中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其临床症状有论述,《兰室秘藏》中记载了消渴患者的“上下齿皆麻,舌根强硬,肿痛,四肢痿软,前阴如冰”。《丹溪心法》中载“消渴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烦疼”。现代中医学界大多认为,本病是一种“消渴后继发痹症”和一种痿症。

1.病因

本症以素体阴虚、复因慢性疾病病久失治、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等心理因素引起为主。

(1)病久失治

《王旭高临证医案》云:“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消渴病久不治,阴液虚火上炎,津液严重枯竭,燥热甚,阴愈虚,阳寒则燥热,阴虚耗气损伤,肌肤经络失养。或病程日久,阴损和阳,阳气弱者,寒从内生而来,血凝不畅,或虚热消蒸津液,血行淤滞,血阻瘀络等,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饮食不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致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备急千金要方·消渴篇》指出:“饮啖无度,咀嚼鲊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丹溪心法·消渴》云:“酒面无节,酷嗜炙煿,于是炎火上熏,腑脏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生化少源,肌肤经络缺乏营养,故见肢体麻木。

(3)情志失调

郁怒不顺,肝失条达,气机郁结,疏泄不能,久则化火,消烁阴津。《儒门事亲·三消论》曰:“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成也。”《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故五志过极,气机郁结,血行淤滞,血阻脉络,故见肢痛不舒服。

(4)劳欲过度

素体阴虚,复因房间不节,劳欲过度,致阴精损耗、火旺;《备急千金要方·消渴篇》云:“凡人生放恣者众,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渐至年长,肾气虚竭……此皆由房室不节所致也。”《外台秘要·消渴消中》一篇云:“房事过度,致令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说明了房事过度、消耗肾精,肾燥阴虚,久则阴阳俱寒,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2.病机特点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多因久病不治、情志不节、饮食过度、劳欲太过,导致气阴受损,经脉不润,无荣则痛,或阴虚内热、耗津灼液,血行淤滞等,其病机主要为阴虚血瘀,病理可概括为虚和瘀,虚为气阴亏虚,瘀为瘀血阻络,因虚致瘀,虚瘀错杂,以虚为本,以瘀为标,贯穿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始终,病位涉及络脉、脾、肾、肝、心、肺等。

(1)病久瘀血阻络

《临证指南医案》云:“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为主”“病久,痛则入血络”。消渴时久,失治误治,久病入络,以致气血不调。气为血帅,气虚或气滞,不能促进血液正常运转;或病伤及阳,以致阴阳两虚、寒邪内生,经脉挛缩拘急,血凝不畅或虚热内盛,耗津灼液,血行淤滞等均可形成瘀血。《血证论·发渴篇》云:“……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有瘀血,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可以认为阴虚燥热是导致瘀血的主要原因。由于气虚则血行无力,阴虚则血行不畅,痰瘀阻络,故瘀血阻络贯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整个过程。

(2)不荣则痛

饮食不节,嗜食荤腥厚味,损伤人的脾胃,使脾胃受纳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无以补气养血于五脏,筋脉肌肉也失去营养,不荣则痛,出现了四肢麻木,故《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云:“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

(3)不通则痛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感受寒邪,或阴虚内热,耗津灼液,血行淤滞,或情志不调,气机郁结,气滞血瘀,阻滞经络,以致寒、瘀、痰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证治要诀》云:“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4)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两者常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寒则燥热更甚。病变脏腑以肺、胃、肾为主,而以肾为重。三者中,虽有偏颇之分,但往往相互影响。肺主治节,为水上源,如肺燥、阴虚津液不足,则胃失滋润、肾失滋源;胃热偏盛,则可灼伤肺津,损肾阴;而肾阴不足,气虚火旺,亦可炎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三者往往同时出现。故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所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

(5)气阴两虚,久则阴阳俱虚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延期,阴损和阳,可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则寓元阳,肾阴虚则气火内生,上燔心肺,中灼脾胃,胃热消谷,下则肾开阖失司,水谷精微直趋下泄,甚则表现为肾阳亡失之候。也有初始即兼气虚或阳虚的,多与病人素体阴虚气弱相关,虽然临床罕见,但也不应忽视。

(二)辨证施治

本病的治疗要注重虚实,首先要辨虚实主次:本病属于本虚标实证,本虚主要是气、阴两虚,渐至阴阳两虚,标实责之血、痰、浊等,总以脉络不通为主。治疗应辨证论治。同时,瘀血既是疾病的产物,又是致病因素,遣方用药时,酌情选用化瘀通络之品,取其为补,以通助之。

1.气虚血瘀证

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痹。

方药:补阳还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2.阴虚血瘀证

治法:滋阴活血,柔筋缓急。

方药:芍药甘草汤或桃红四味汤加减。

3.痰瘀阻络证

治法:化痰活血,宣痹通络。

方药:指迷茯苓丸与活络灵丹合用加减。

4.肝肾亏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填髓。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或虎潜丸加减。

5.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当归四反汤加减、阳和汤加减。

6.湿热阻络证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方药:四妙散加减或当归拈痛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