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治疗

第四章 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是非感染的慢性疾病,必须终身治疗。限于当前医学,糖尿病还不能得到根治,但可以控制症状。近年来,尽管国内外都在积极地研究基因治疗,但目前还不能应用在临床。糖尿病是目前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糖尿病的综合防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糖尿病的教育、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和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使用胰岛素等)和血糖监测。糖尿病的近期治疗目标是控制糖尿病的症状,消除与之相关的代谢紊乱,防止急性并发症;糖尿病的远期治疗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来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临床上常有两种情况:“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

苏木杰在20世纪30年代发现,胰岛素用量过大可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定,当胰岛素用量减少时,反而导致患者血糖减少,尤其表现为夜间低血糖,早餐之前高血糖,而这种现象被称为“苏木杰现象”,因此他提出了“有低血糖就有高血糖”这一格言。它的主要原因是夜间服用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引起低血糖反应,机体为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增加血糖功能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出现反跳性升高,从而会在发生低血糖反应之后1~2 h后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

1981年,国外学者Schmidt首先发现糖尿病患者在夜间没有低血糖,清晨出现高血糖现象。这种现象出现在4~5时(黎明时分),因而被称为“黎明现象”。它的产生原因是人体中存在许多不同的激素,很多激素(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对血糖有升高的作用,而这些激素分泌的高峰通常出现在4~5时(黎明时分),因此很容易引起血糖升高。“黎明现象”简单地说就是“高后高”。它主要与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拮抗激素(例如生长激素、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及胰岛素抗体的产生有关。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主要发生在1型糖尿病患者和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也可发生在2型糖尿病患者或未接受胰岛素治疗的人中。这两个现象的表现形式都有一些隐蔽性,不容易被发现。例如,当“黎明现象”发生时,患者可能无任何典型的临床症状,这常常是因为早餐前高空腹血糖和三餐后的高血糖控制不力而引起的。因此,测血糖,特别是对凌晨3时的血糖以及晨起空腹的血糖进行监测,是及时发现“黎明现象”和制定对策处理的关键。如果凌晨3时血糖超过6.1 mmol/L(110 mg/dL),同时在早餐之前空腹血糖超过8 mmol/L(145 mg/dL),即“高后高”,则可判定为“黎明现象”。还有一种明确说法:在早餐前空腹血糖高的情况下,如果凌晨3时的血糖<3.3 mmol/L,则被临床诊断为“苏木杰现象”。如果凌晨3时的血糖>3.9 mmol/L确认为没有“苏木杰现象”,那么凌晨的空腹血糖3.9 mmol/L,则被诊断为“黎明现象”。

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指标为<3.9 mmol/L。总体而言,“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是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不稳定的主要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