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药物防治
有学者在相关研究中指出,糖尿病前期患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要明显高于正常人,甚至有患者在糖尿病前期就已经出现了大血管病变,因此,做好糖尿病前期的药物干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一)西医药防治
在众多一线防治糖尿病的药物当中,最为常用的即为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两种药物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二甲双胍可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在降糖的同时,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肾脏脂质沉积,抑制糖基化的发生。阿卡波糖是一种α-糖苷酶抑制剂,将其应用于糖尿病前期的治疗中,其通过减缓碳水化合物被肠道吸收的速度,促使患者饮食之后血糖上升的最大值进一步减低,从而使得胰岛β细胞受血糖上升的影响有效减低,也有利于患者机体血糖处于正常水平。
糖尿病前期过渡至糖尿病,不仅是血糖上升这一因素,体重指数、高血压、高血脂等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实际的预防糖尿病的过程当中,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不仅要控制好血糖,还应该对体重指数、血脂、血压等开展综合分析,制定出全面的、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若是患者伴随有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等情况,建议患者服用二甲双胍;若是患者经饮食、运动控制后血糖仍处于7.8~11.1 mmol/L,建议患者服用阿卡波糖。
(二)中医药防治
1.病因病机
古代及当代医家普遍认为糖尿病前期相当于中医“脾瘅”,“脾瘅”名源自《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其曰:“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瘅,谓热也,即内热。指过食肥甘厚味而致湿热内生,蕴结于脾的一种病证,并表明了糖尿病前期的由来及临床表现。
中医认为脾瘅的主要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形体肥胖,外感六淫,疲劳过度。《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有云“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清晰描述了脾瘅源于肥胖转为消渴的发展过程,并说明中满及内热是脾瘅的核心发病机制。有医家认为,脾瘅是以肥胖为基础和始动因素的一系列疾病共同具有的前期阶段,脾瘅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与西医提出的代谢综合征十分相似。糖尿病前期肥胖人群的体质主要表现为痰湿型,与机体的物质代谢紊乱有重要内在关系。人体津液代谢失调,易形成痰、浊、水、湿,其生成及气虚主要责之于脾。体内不正常运化的精微津液(血脂及内毒素)停留聚积后,与人体内免疫活性物质凝聚而形成大分子免疫复合物。痰浊水湿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三脏之中尤以脾的功能最重要。糖尿病前期患者多肥胖,“肥人多湿”,加之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腻,或劳逸失度,思虑过度,更伤脾胃。运化失健,痰浊水湿内蕴,壅滞脾土,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转输,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五脏失于濡养,是糖尿病前期病理机制。脾虚是糖尿病前期的根本原因,水精输化异常是糖尿病的病理基础,痰湿水浊是胰岛素抵抗的内在环境。
2.辨证论治
大量研究表明,经过饮食控制、运动干预后,血糖仍未达标的患者,若伴有糖尿病家族病史;或肥胖,或伴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酮型半胱氨酸血症;或口干、多饮、乏力等自觉症状明显;或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相关疾病的高危人群,须尽快给予药物干预,而西医可用药物品种较为单一,并存在一定的低血糖风险,中医药诊病时注重辨证施治,其组方用药,灵活化裁,且方式方法多样,治疗糖尿病前期疗效确切,具有循证证据,并得到《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推荐。
以下是糖尿病前期中医辨证分析:
(1)湿热蕴脾证
症见口干口渴,或口中甜腻,脘腹胀满,身重困倦,小便短黄,舌质红,苔厚腻或微黄欠润,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加减。
具体用药:半夏15 g、黄芩9 g、干姜9 g、人参9 g、炙甘草9 g、黄连3g、大枣4枚。若脘腑痞满,头晕沉重加佩兰、藿香、桑白皮;肺有燥热加地骨皮、知母。
中成药:金芪降糖片。
(2)脾虚痰湿证
症见形体肥胖,腹部增大,或见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淡无味或黏腻,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具体用药:人参10 g、白术10 g、茯苓10 g、炙甘草10 g、陈皮10 g、半夏9 g、荷叶10 g、佩兰15 g。若倦怠乏力加黄芪;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口黏腻加薏苡仁、白蔻仁。
中成药:参术调脾颗粒。
(3)肝郁气滞证
症见形体中等或偏瘦,口干口渴,情绪抑郁,善太息,胁肋胀满,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养阴理气。
方药:二至丸(《医方集解》)合四逆散(《伤寒论》)加减。
具体用药:女贞子15 g、墨旱莲15 g、柴胡9 g、白芍9 g、枳实9 g、甘草6 g。若两胁胀痛加青皮、橘叶;口干口渴加生地、玄参、葛根。
中成药:柴芍平消丸(天水市中医医院院内制剂)。
(4)气阴两虚证
症见形体偏瘦,倦怠乏力,口干口渴,夜间为甚,五心烦热,自汗,盗汗,气短懒言,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舌体胖大,苔薄或花剥,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七味白术散(《医宗金鉴》)加减。
具体用药:人参9 g、茯苓12 g、炒白术12 g、甘草6 g、沙参15 g、麦冬15 g、山药15 g、葛根15 g。若气短汗多加五味子、山萸肉;口渴明显加天花粉、生地黄。
中成药:参芪抑糖通络丸(天水市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天芪降糖胶囊,津力达颗粒(指南推荐在单独应用二甲双胍疗效不佳的基础上,加用津力达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