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医适宜技术
(一)中药足浴
中药足浴疗法是将中药熬煮后进行足部浸洗,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根据生命全息理论,足部是人体很重要的一个全息元,每个全息元都是整个机体的信息缩影。各个脏器在足部均有特定的反射区。足部是足三阳与足三阴经的交汇处,是足三阴起始处、足三阳终止处,分布着五腧穴、八脉交会穴等诸多穴位,是经气汇聚之处,通过经络联络五脏六腑。因此,通过中药足浴可使药性及热性通过皮肤渗透经络、血脉,直达脏腑,激发、调节经络及脏腑功能,调理气血,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中药足浴方除辨证论治用于治疗糖尿病外,更多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归于中医“痹病”“痿病”“脱疽”等范畴。因此,治疗原则或益气温阳、或活血通络或祛湿托毒,辨证施治。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中药足浴外部给药的方式,不经过肝脏“首过效应”,不会被消化酶破坏,可大大提高药物的利用度且有研究发现足浴常用的温阳活血通络等药物,经足浴透皮吸收后可延长下肢运动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从而改善下肢神经功能,并能降低血黏稠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扩张血管,使局部血流量明显增加,从而改善微循环。
(二)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又叫水针疗法,是以传统经络理论为基础,将小剂量中药液注射到穴位中。其治病机理与中药穴位贴敷有相同之处,是对中医传统疗法的创新应用。现代研究认为穴位注射较普通贴敷药物疗效更佳,且不同经穴对相同药物反应性不同,经穴有辨别性地接受化学性刺激的性质,这正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表现所在。因此,通过穴位注射来治疗糖尿病胃肠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可增强药物疗效,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常用中药注射液有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一般多选择经气较强的常用降糖穴位如胰腧、脾腧、肾腧、夹脊穴、足三里、三阴交等。
(三)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治疗可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药物利用率,减少副作用,缩短病程。临床多用来治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腹泻等。糖尿病肾病的常用灌肠药物有大黄、附子、丹参、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龙骨、牡蛎等以通腑泄浊、祛除湿毒。糖尿病性腹泻的常用药物有附子、干姜、诃子、吴茱萸、五味子、黄连、乌梅、党参、黄芪等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四)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消渴病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灸其足少阴脉口……又灸其少阴脉……”这是最早以灸法治疗消渴病的病案记录。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均有丰富的针灸治疗消渴病的记录。一般认为针灸对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有较好的疗效,对重度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疗效差。
现代研究证实,针灸有很好的双向调节空腹及餐后血糖的作用。针灸可调节胰岛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降低高胰岛素血症同时又能刺激胰岛素分泌。提高胰岛素受体数目,从而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利用度。针刺还可引起中枢及外周性阿片肽类的变化,而阿片肽水平变化可能与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发病及糖代谢紊乱有关。此外,针灸还能改善脂质代谢紊乱,降低血黏度。改善血管弹性和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增强抗氧化能力,抑制体内活性氧损伤,针灸在糖尿病及各种并发症的治疗上应用极其广泛,且在治疗方法方面更运用电针、火针、针加灸等方法以加强针感或延长作用时间,以提高疗效,弥补单纯针刺在远期疗效上的不足。
常用调节血糖的穴位有肺腧、胰腧、脾腧、心腧、肾腧、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关元、气海等,临床需辨证选穴。
主穴:胰腧、脾腧、三阴交。
配穴:湿热蕴脾者,加曲池、内庭;肝郁气滞者,加太冲、天枢;脾虚湿盛者,加足三里、丰隆、阴陵泉;气阴两虚者,加足三里、内关、太溪。
手法:施捻转之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间歇行针2次。
隔日1次,10~15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各证型。
(五)推 拿
推拿又称“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的目的。《黄帝内经·灵枢·血气形志》:“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明代罗洪《万寿仙书》:“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说明按摩有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推拿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因此推拿可以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胰岛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糖、脂代谢,还可以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增强免疫能力,促进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达到降低血糖、治疗糖尿病的目的。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经穴点按法、循经推按法和按摩足部反射区法。常选择的部位有背部膀胱经、腹部、四肢、足底等。除了降糖外,还用来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并发症。此外,还有医家运用捏脊、振腹疗法等,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六)传统功法
传统功法作为我国古老的心身锻炼方法历史悠久,强调呼吸、体势、意念的结合。中医认为,练功可以调节气血津液,疏通经络,调和脏腑,调整阴阳平衡,使形神合一。隋代巢元方就使用导引术来治疗消渴病。现代研究发现,功法锻炼对多种慢性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临床在中医传统功法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中发现,练功能够促进胰岛细胞分泌,增加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胰岛素和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率,促进葡萄糖在肌肉组织中的利用及分解,从而减少胰岛素抵抗;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黏度,调节脂代谢。对血糖的调节也可能与练功能够调节激素分泌,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及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有关。同时,练功还能明显改善呼吸系统机能,提高关节灵活性、平衡能力和神经系统灵活性,改善心血管机能,降低血压,改善焦虑、抑郁等情绪。因此,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失眠、情绪障碍等均有良好疗效。目前常用的功法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放松功、六字诀、少林功法等。
(七)中医养身运动
四季养生,内养正气,外镇邪气,“以意领气,以气动形”,注意精神、呼吸和运动的平衡,循序渐进,必须适度适量,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才能起到健身、强体、抗病、保持体形的作用。单纯糖尿病前期体质强壮者可采用跑步、登山、游泳、打球等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体质虚弱者可采用太极拳、八段锦养身保健操等强度较小的活动。早期可尝试蹲起运动,在短时间内满足运动量;中期患者体力逐渐减退,精力不足,突出表现为容易疲乏,此期可做双手捶肩井穴运动,即左手握拳捶右肩井穴,右手握拳捶左肩井穴,两侧交替进行,力度由轻到重,可快可慢,一般左右各捶二十余次即可,以舒适为度。晚期从早、中期逐渐发展而来,体力明显下降,可选用运动强度相对较小、缓和的运动方式开始锻炼。除选用早、中期的运动外,可做以下运动:叩打膻中穴和至阳穴:左右手握拳,左手叩前胸两乳之间膻中穴,右手叩后背与膻中相对应之至阳穴,由轻到重,前后各26~52次。
(八)耳迷走神经刺激仪防治
运用耳迷走神经刺激仪电针耳甲部“迷走穴”。输出电流为1 mA,脉冲频率为20 Hz,脉冲宽度≤1 ms,强度以忍受而不产生疼痛为度。刺激时间为每次20 min,每日2次,12周为1个疗程,适用于各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