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医诊疗方案

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学中尚无血脂这一概念,亦无高血脂之病名。从中医生理、病理考证,“血脂”与“脂膏”类同,糖尿病高脂血症属中医学“消渴”“痰证”“瘀证”等范畴。

(一)中医学对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痰湿瘀血

痰湿瘀血既是糖尿病高脂血症的重要致病因素,又是脾肾亏虚的病理产物。痰湿瘀血普遍存在于糖尿病高脂血症中,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痰湿的产生恰如《景岳全书·杂证论》所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现代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痰证的主要生化物质基础,揭示高脂血症与痰证紧密相关。糖尿病高脂血症中后期多脾肾俱亏,气阴俱损,气虚则帅血无力,血滞为瘀;阴虚化火,灼伤血分,血凝为瘀;脾虚生湿,阻碍气机,气滞血瘀;肾虚气化失常,血涩为瘀;且久病入络,瘀血之变渐积而成。现代研究证实,糖尿病高脂血症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微循环障碍,多数患者血液呈浓、黏、凝、聚状态,为中医血瘀证提供了微观依据。痰湿瘀血既生,作为新的致病因素,可进一步加重脾肾亏虚,导致痰瘀再生,加快病情进展,令变证丛生。如痰瘀痹阻于心脉,而发“心悸”“胸痹”“真心痛”;痰瘀夹风横蹿于脑窍而发中风;痰瘀内寄予肾脏而发“水肿”等,可见脾肾亏虚与痰湿瘀血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2.脾肾亏损

脾主运化,肾主水液,二者对维持津液正常代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若脾气虚弱,运化失常,肾气不足,气化不利,则导致津液代谢障碍,脂膏代谢受阻,日久浊脂形成。

(1)糖尿病高脂血症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精神负荷过重是糖尿病高脂血症形成的重要外在条件。嗜食肥甘,嗜饮美酒,缺少锻炼,喜逸恶动,长期精神压力过重,思虑重重,郁郁寡欢,紧张焦躁,凡此种种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脾胃功能。其次降糖西药双胍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均有胃肠道不良反应,中药寒凉清利之品久用多用亦可损伤脾胃。且临床上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神倦嗜卧,耐力减退,形体肥胖者众多,所以脾虚气弱是糖尿病高脂血症的重要病机之一。

(2)糖尿病高脂血症与肾虚有关,患者多为中年人,正是肾精渐衰、脏腑功能逐渐减退的年龄,资料表明中年以后,代表肾实质的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紊乱或减退是高脂血症的重要诱发因素,并且糖尿病高脂血症多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肾虚之象,可见该病与肾虚有着必然的联系。

(3)糖尿病高脂血症与消渴之初,多肺胃热盛,然病变日久,终归脾肾。因肾为先天之本,居下焦,内寓真阴真阳,为气血化生原动力,他脏之阴皆有赖于肾阴之濡养,他脏之阳皆有赖于肾阳之温煦。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居中州,灌溉四旁,运化水谷精微,充养五脏,培补先天。脾气虚弱,中州失运则健运、升清、统摄不能;肾精亏耗则滋养、温煦封藏失职,血糖血脂不能正常转化利用,变生浊邪蓄积脉内,故脾肾亏虚是糖尿病高脂血症本虚之根结所在。正如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所云:“心肺像天,脾肾像地,土为万物之本,水为万物之源”,三消“根本者,脾胃肾也”。

(二)中医药治疗

1.胃热炽盛

治则:清热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加味。

2.脾虚痰浊

治则:化湿醒脾,化痰祛浊。

方药:二陈汤加味。

3.脾肾两虚

治则:健脾益肾。

方药:清脂汤加味。

4.气滞血瘀

治则:行气活血,化瘀降浊。

方药:桃仁红花煎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