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在慢性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因其药物治疗本病效果显著,药物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可同时兼顾降低血糖和减轻其他临床并发症,明显大大减少了其病症的复发率,因而现已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肠胃轻瘫比较理想的方法。
中医文献中虽无糖尿病胃轻瘫的病名,但对其确有较早的认识。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全集》记载:“一日夜小便二十馀度……味且甜……载身不起,饮食减半,神色大瘁……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即糖尿病患者可出现饮食显著减少、腹胀的表现。《圣济总录·消渴门》曰:“能食者,末传脑疽背;不能食者,末传中满鼓胀。”也是对糖尿病发生胃轻瘫这一疾病过程的认识。
中医学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消瘅”的范畴,而根据糖尿病胃轻瘫呕吐食物、痰涎诸物或干呕无声的临床特点,归属于中医学“消渴”兼“痞满”“恶心”“呕吐”“反胃”“积滞”“胃缓”等范畴;其病位在胃,与脾关系密切。
(一)病因病机
1.中医对痞满的认识
痞满是一种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症状的病证。发病名称最早出现在《伤寒论》,张仲景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同时他还将痞满与结胸作了类证鉴别:“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指出了痞满与结胸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疼痛的症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诸痞侯》中言:“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并将痞满与胀满相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自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指出痞满与胀满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存在外在的鼓胀表现。明代张介宾亦在《景岳全书》中指出:“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近胀也。”
本病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感受外邪
《伤寒论》曰:“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指出外感表证未解而误下伤中,邪气乘虚内陷,结于胃脘,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而发为痞满。
(2)内伤饮食
《伤寒论》云:“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饮食不节制,恣食生冷或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常,饮食停聚中焦,痰湿内生,气机不利,而发为痞满。
(3)情志不和
《景岳全书·痞满》言:“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肝气郁结,横犯脾胃,忧思过多,脾气损伤均可引起脾胃纳运不力,气机不畅,发为腹痛。《景岳全书·痞满》说:“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 外邪内犯、饮食内停、痰湿瘀阻等形成的实证均为有邪,属实痞;脾胃气虚,纳运不力,或胃阴虚,胃失濡润所致者为虚痞。本病治疗多以脾胃升降为主,消除腹痛为根本治则,以虚实为主,依据虚实不同而治。虚痞则补益脾胃兼疏导,实痞则消食理气,化痰祛湿。
2.中医对呕吐的认识
呕吐是一种疾病,胃失和降,气机逆上,迫使食物、痰涎等从胃内逆吐出来。呕吐是一种病名,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
中医对呕吐病因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四点:
(1)外邪犯胃
如《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食则呕。”“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呃逆。”
(2)饮食不节
《黄帝内经·素问·脉解篇》说:“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过量饮食,过度食用生冷或肥甘厚味,都会伤脾滞胃,引起食积不化、胃气降低,上逆为呕吐。
(3)情志不和
宋朝医学家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说:“忧思伤感,宿寒在胃部,中脘伏痰,胃受邪热……亦能令人呕吐。”此外,《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提出肝失条达,横犯脾胃,胃气上逆也可发生呕吐。
(4)脾胃素虚
《诸病源候论》曰:“呕吐者,皆由脾胃虚弱。”脾胃素虚,或大病后劳倦过多,耗伤中气,胃虚不受纳,脾虚则不运化,食滞胃内,气机上逆成呕。另外,还有医学家提出三焦气机不调致呕、肾虚致吐等观点,但尚未得到普遍认同。
呕吐病机总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部,与肝、脾关系密切,治疗大多采用和胃降反为原则,根据疾病的症状可分为两类,实则解表、消食、化痰、解郁;虚则健运脾胃,益气养阴。
(二)现代各医家对糖尿病胃轻瘫的认识
1.对病名的认识
传统的中医并没有糖尿病胃轻瘫的病名,现代医学家多把它归为“胃胀”“腹痛”“恶心”“呕吐”“反胃”“翻胃”“胃缓”等范畴,缺乏统一的认识。
2.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目前中医学界大多认为,其主要病机是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沈玉明认为,本病主要是脾胃虚弱为主,湿困,瘀血,气滞;痰阻为标。冯长根等人认为,糖尿病胃轻瘫具有较长的糖尿病病史临床特点,根据现代中医的“久病必虚” 理论,消渴犯病时间长,脾胃内的气血受损伤,脾胃虚弱,运化不好,胃失和降及脾气下降而虚所致。梁幼稚认为,糖尿病胃轻瘫基本的临床病理动机为脾虚,而脾虚气衰、升降关系不调,可能会引起咳嗽痰浊、血瘀等脾虚证症。迟莉丽认为,脾虚、邪气、失运、水湿是导致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生原因之本,邪气虚实干扰犯脾也是糖尿病的重要发生原因,即五脏六腑功能紊乱所产生的水湿、痰浊、血瘀等大量积聚,导致糖尿病患者脾失健运、水湿不易消化、痰浊邪气内生,同样,痰瘀互相凝结进一步可能阻止人体气血之机的通畅出现,加剧人体脾胃的功能紊乱。此外,也有医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郑世忠认为,糖尿病胃轻瘫的病因是肝肾阴虚、血失气郁、脾胃的运化功能不全、肝木横犯脾土、致脾运化不全、气机升降失常、痰浊积滞体内、胃气上逆所致。衡先培认为,糖尿病胃轻瘫有基础病机、前行病机两类,即脾失健运的前行病机为血瘀、痰浊、气郁湿阻等。前行病机在导致脾虚的过程中都可以互相转化、滋生,形成多因素并存或虚实夹杂。刘桠认为,消渴患者先天禀赋不够,后天摄生失养,日久阴虚燥热,壮火食气,而久服药更伤脾胃,则导致脾胃虚弱、降升失调,是其病变的中心环节,可涉及肺、脾、肾,病证或实证或虚证,或寒证或热证,或气滞或血瘀,或湿阻或食滞等,可因虚而实,亦可因气滞、血瘀、湿阻或食滞久而伤正,耗精损脾。本病多虚实夹杂,本虚标实。
3.辨证论治
传统的中医在消渴、痞满和呕吐等方面有较详细的记载和论述,但并未将其作为兼病认识,而目前各学者对糖尿病胃轻瘫中医的分类认识各不相同,总之,糖尿病胃轻瘫发展与脾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病主要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为病机,根据胃失和降及胃气上逆进行治疗。根据症状不同,本病可归为消渴、痞满及呕吐等范畴。
《黄帝内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曰:“脾不能行气于脾胃,结而不散,则为痞。”脾、胃于中焦同居,二者互为膜连接,表里相通。脾、胃是气血的生化之源,是后天的本领,在人体中具有受纳、消化食物、吸收和输布谷精微等生理功能。脾之运化是胃受纳、腐熟功能正常的前提,而胃受纳、腐熟功能则需要脾来提供条件和能量。脾、胃在人体的中焦,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为脏腑气机的上下枢纽,脾虚则胃气不和降。脾为阴脏,喜燥恶湿,胃为阳腑,喜润恶燥,二者燥湿相济,则受纳、运化功能正常,消渴患者脾胃虚弱,一方面影响其正常受纳和运化功能,使饮食在中焦停积;另一方面,饮食停聚时间长了,郁而化热会损伤脾胃阴液;另外,饮食停聚、脾不运化则痰湿内生等。因此,本病脾胃虚弱与湿、痰共存,形成虚实夹杂的证候,而食积内热和脾胃虚弱则并有表现,为寒热杂质之象。以上疾病均可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成痞满。
呕吐病因类似于痞满,但症状不同,关键在于胃气上逆的程度和量。痞满以脾胃虚弱为主,上逆不严重,以食停为主要表现,而以胃失和降为主的人,气机上逆严重,则以呕吐为主要表现。在脾失运化引起消渴的基础上,日久气阴两伤。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虚则水谷内停中焦,痰饮内生,导致胃气上逆而呕吐;阴虚则五脏六腑津液不足,胃阴失乏而食道无味,虚热内生,气火逆发而为吐。我们把消渴呕吐分为两类:胃虚痰阻滞型和胃阴不足型。
《黄帝内经·灵枢·无味》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胃。”胃主受纳,喜润恶燥,以通用为主。胃阴是胃中津液,具有滋养胃腑、润泽水谷的功效,是胃受纳、腐熟食品、气机和降的基础。消渴患者脾失健运、气血生化缺源,导致阴津阳液生化不足,五脏六腑缺少滋润养生,形成胃阴不足证;同时气血不足,阴不制阳,阴虚内热灼伤,阴津缺失致胃虚;饮食停滞中焦,郁久化热也消耗了胃阴,而导致胃阴不足,以上原因都可导致胃阴虚,胃失津液润泽,降司后发为吐。清代医学家唐荣川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一书中说:“胃者,仓廪之官,主纳水谷。胃火不足,则不思食。食入不化,良久仍然吐出。水停胸膈,寒客胃中,皆能呕吐不止。胃火炎上,则饥不能食,拒隔不纳,食入即吐。”这就指出了人胃阴不好就不足以用来制约人的胃火,气火上逆则为恶心呕吐。
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原则是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可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做基本方,以益脾健气、和胃降逆为主。行气降逆兼以化湿除满。香砂六君子汤,出自《医方集解》,古代的医籍中对本方的应用较多,如《景岳全书》中云:“欲呕作呕,胃气虚也,补胃为主,或用香砂六君子汤。”《医方简义》云:“子烦者,若气虚而胃不和者,亦有虚烦也,香砂六君子汤治之。”本方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加陈皮、半夏、木香和砂仁等四味药物,具有健脾益气、行湿功能,主治胃虚湿阻。我们主要用其健脾益气,兼以行痰之功,而根据消渴及痞满的病机和证型不同,以及不同的方剂合用来对证治疗。
消渴和痞满主要的病机是脾失健运,胃失和降,饮食停积化热,痰湿内生困脾阳,以致胃虚而成寒热夹杂;痰饮、湿阻与脾胃虚弱相伴而成虚实夹杂。本病首当于健脾益气,根据病因相应行气化痰,平调寒热,脾气复健,寒去热除,则脾胃升降相得、痞满可除。拟用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治痞满,原文乃指柴胡汤证中误用泻下法,损伤了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而成心下满而硬痛。本方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的功效,主治寒热错杂之证,与本病病机不谋而合,故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等方法。香砂六君子汤与半夏泻心汤两方相配,益脾胃气、化脾之痰湿、调脾胃寒热,共奏扶正除邪、消痞满之效。并根据消渴及痞满伴随症状,将半夏泻心汤加减。《伤寒论》曰:“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生姜泻心汤适用于伤寒汗出,表证已解,但“胃中不和”或由于发汗而损伤脾胃,或其平素脾气虚弱至邪气内陷,寒热误于中焦,脾胃升降不正常而生痞满之证。脾虚不运,胃气上逆,则干噫食臭,水流于胁下,肠间则有声音。因此,若病人湿气不重,未困脾阳,饮食内阻化热,而表现为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将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加入生姜,以和胃降反、宣散水气,组成生姜泻心汤和胃消痞、宣散水气。《伤寒论》曰:“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原文甘草泻心汤以伤寒或中风为主,误下伤中气,以至外邪乘虚内陷,致心下寒热错乱,气机反复发生,痞利俱甚之痞满证。脾胃虚弱,饮食水谷不能消化下注,故腹内雷鸣,每日下利数十,并伴有消化不良的食品;浊音未降,胃气上逆,则心烦不安。故患者如以胃虚为主,且湿困脾阳重而频繁出现下利,腹中雷鸣,干呕等心烦胃气虚证,故以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以温补虚寒为主,成甘草泻心汤,以补脾健胃为主,降逆消痞。《伤寒论》曰:“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原方主治胃脘至胸膈有热,腹中有寒邪的上热下寒欲呕之证,胸胃有热而气逆于上,故欲呕;腹中有寒,故腹中痛。若以胸脘痞闷、烦热欲呕,腹中痛或肠鸣泻利,苔白滑等为主症,半夏泻心汤加黄连用以清上热,并去黄芩改用桂枝以温下寒,遂成黄连汤。
(三)分型论治
1.脾胃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胃。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和胃。
方剂:柴胡舒肝散加减。
3.脾胃不和、寒热错杂证
治法:寒热并治,调和肠胃。
方剂:半夏泻心汤加味。
4.痰饮停胃证
治法:温胃化饮,健脾利水。
方剂:茯苓泽泻汤加味。
5.胃阴不足证
治法: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方剂:麦门冬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