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中医研究
祖国医学并没有“妊娠糖尿病”的病名,一般将其归属于“消渴”的范畴。“消渴”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根据发病因素及临床表现不同而有“消瘅”“消渴”“肺消”“膈消”“消中”等不同名称。《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指出,本病与肥甘有关,曰:“此肥美之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黄帝内经·灵枢·五变》认为,情志不调可致病:“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臗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认为消渴与房事过度相关。关于消渴的病机,综合古人论述,多认为是以阴虚燥热为主,又常有气阴二伤,阴阳俱虚,与肺、脾、肾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中医对女性妊娠期1型糖尿病临床研究不多,常以它的临床表现特征为主要依据,对主要病因因素进行科学总结、分析。如郭月季、崔庆荣将其具体发病原因归结于生理禀赋、营养不足、饮食没有规律、运动时间较少、情绪意志异常、劳累过度等。中医理论认为,体质是天生的,得养后天,体质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和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不同体质对某些疾病有一定的易感性。基于此点,近几年来有些研究者将中医体质理论加入妊娠糖尿病相关研究,从中发现了妊娠糖尿病的发生及其发展与体质的关系。
证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种特殊病理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对人体疾病的基本认识和疾病治疗的核心。“证候”是中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孕期为特殊的生理时期,具有独特的生理变化,大多数妊娠糖尿病患者无典型消渴症状,仅检查结果表明糖耐量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异常等。因此,临床上对妊娠糖尿病的证候研究比较少,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人的研究结论是:妊娠糖尿病的主要病位为肾;最主要的证型为肾气、阴两虚;气虚和阴虚是发病的一种重要机制。姚石安指出,妊娠期糖尿病的基本发生机制为阴虚燥热,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可有多种程度的淤滞现象,而表示为虚实夹杂象,但究其病机以虚损为主,以阴火旺、气阴两虚证为主。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妊娠糖尿病的常见症状是夜尿多,尿频,食欲下降,腰酸无力,手足冰凉,烧心,健忘,梦多,自汗;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证候是气阴二虚证、肾气虚证、心阴阳虚证、脾阳气虚证、心阴不交证;以本虚为主,其本虚证又以气、阴二虚为主。
妊娠糖尿病对孕妇及胎儿近、远期都有危害,而治疗方法较单一,局限性强,因此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张华认为,中医的“治未病”观念对妊娠糖尿病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实现无病先防,即预防严重并发症,主要以饮食调节、精神调摄及体育训练等手段进行预防。孙丽萍研究了围产期消渴病,明确了消渴病的“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基础病机,对妊娠糖尿病患者通过辨证,进行中药调理,配合饮食调节、精神调摄和体育训练,从源头制止消渴病发生和发展,实现了“治未病”的目标。孙思邈提出消渴病的预防,“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强调了饮食控制、节欲、戒酒对预防消渴病的重要性。
目前关于妊娠糖尿病中医治疗的相关研究不多,主要是基于中医药干预的长期临床实践观察。得出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急性糖尿病可有效地大大减少孕妇妊娠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