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医诊治

六、中医诊治

(一)病因病机

糖尿病心脏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虽无糖尿病心脏病名称,但有消渴并发心痛的记载。如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曾有“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的记载。消渴病心病是消渴病日久发生的心系并发症或兼证,从中医证候学来看,消渴病心病包括消渴病并发的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病证。

分析糖尿病心脏病病因,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①七情郁结,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气为血帅,气滞血瘀,心脉受阻。

②过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津不气化而聚之生痰,痰浊阻遏心阳致胸阳不振,心脉痹阻。

③四时失调,心阳本虚,感四时不正之气,尤以冬、春感寒易致本病。

④禀赋薄弱,素体心阳不足,易感虚邪贼风,两虚相得而致病,阴虚之体则炼液成痰,痰阻心脉,而致血流痹滞。

其主要病机特点如下:

1.气阴两伤,心脉痹阻

消渴病发作时久则阴伤和气,气阴均虚,血瘀而无力;阴虚则以肝火灼津为热化痰,从而热邪引起寒热瘀血、咳喘等实邪,痹证血阻心脉水肿刺痛,舌紫有白色瘀斑,脉涩或舌苔结而无代。

2.肝肾阴虚

消渴病日久或失治,损伤肝肾之阴津,虚火上扰则心烦、心悸,甚则灼津熬血,痰浊等实邪又可痹阻心脉而发病。

3.心脾阳虚

消渴病虽然以阴虚为之本,但阴阳之气互补而根,寒邪相用,阴损和阳,心阳不振,复而易受寒邪之气侵害,致阴虚之人的心胸阳气不足,寒凝滞于血脉,营养气血失常。心脾阳虚则导致运气变化不正,以致发生痰浊邪内或血阻病。

4.心肾阳虚

心阳亏虚,失于温振鼓动,进而心阳虚衰,可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脉虚细迟或结代;阳虚生内寒,寒凝心脉,不通而痛。同时肾阳亏虚,不能温煦心阳,或心阳不能下交于肾,日久致心肾阳衰,阳不化阴,阴寒弥漫胸中,饮阻心脉;肾不纳气,肺气上逆或心肾阳虚,而致饮邪上凌心肺,则见喘息不得平卧,甚则气喘鼻扇、张口抬肩、四肢逆冷青紫、尿少、水肿,重则虚阳欲脱而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

由上几点可以清楚看出,消渴型心脏病的临床发作症状其位在心,与人的肝、肾、脾等诸脏密切相关,是在自身气血阴阳平衡失调的病因基础上,由于心、气、阴、血五阳不足及虚衰,导致气滞、瘀血、痰浊及寒凝等瘀阻心脉,基本上的病理病机可认为是因气阴二虚、痰瘀相结,心脉虚而痹阻。

消渴病心衰(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的病因病机,是因阴虚燥热之消渴病未及时治疗导致气阴不断损伤,进而与心相关,使气阴受损,心体损伤,心脉痹阻。若再进一步发展,使心气由虚损至衰竭,血脉痹阻加重,致使其他脏腑血脉痹阻,从而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从而使消渴病心衰更加复杂。如影响肺,出现肺痹阻,气之肃降和通调水道功能不足,则出现三焦不利,水饮停聚、凌心射肺,可见心悸、气短等症状,严重者咳喘不能平卧、水肿、尿少。如影响肝脾出现肝痹阻,可见心悸、气短,严重者,胁下腹胀、胸闷满腹,下肢水肿、排尿不舒服或者尿少。影响肾的脉痹,开合失司致尿少,水肿。动则气喘,同时头晕、目眩,腰膝酸弱乏力,面目黑暗,肢凉。肾脏受累表明疾病进入了心衰后期,再进一步发展为阴竭阳绝。

(二)辨证施治

糖尿病心脏病的临床依据是“胸痹”“心悸”。对糖尿病心脏病进行辨证论治,糖尿病心脏病中冠心病中医学名称为“消渴性胸痹”;糖尿病心律异常可称为“消渴性心悸”;糖尿病的心衰则称为“消渴致悸”,三者统称“消渴性心病”。由于该病与非糖尿病心脏疾患在病原、病机、主症和脉象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提倡临床治疗糖尿病心脏病应根据证、脉的特点,提高药物选择方法的针对性。

1.气津两伤、脉络瘀阻证

治法:益肾补气生津,和营化瘀。

选方:桑叶生脉散、旋覆花汤、丹参饮三方加减。

2.气阴不足、痰瘀交阻证

治法:益气养阴、疏瘀化痰。

选方:生脉散、旋覆花汤、栝蒌薤白半夏汤三方加减。

3.营阴亏虚、心阳浮越证

治法:滋养营阴,潜摄心阳。

选方:吴氏救逆汤、甘麦大枣汤合方加减。

4.气阴耗竭、水凌心下证

治法:固护气阴,疏瘀行水。

选方:生脉散、坎燕潜龙汤、苓桂术甘汤合方加减。

5.心阳暴脱、水饮凌心证

治法:滋阴回阳、固本解脱、疏瘀利水。

选方:回阳救急汤、沉香琥珀丸合方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