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一)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一般正常的人群,当血糖不超过4.5 mmol/L时,胰岛素分泌下降;当血糖低于3.5 mmol/L时,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拮抗激素分泌增加;当血糖不足2.5 mmol/L时,大脑内供糖不足,可出现一系列的精神神经症状;如果血糖不足1.5 mmol/L,就会出现昏迷或抽搐。但在糖尿病患者中,临床表现和低血糖程度有时是不平行的,特别是久病患者,有时血糖低于0.94 mmol/L,仍可没有明显的症状。与此相反,有些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没有降到3.5 mmol/L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低血糖症状。低血糖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1.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的症状,也就是所谓的急性肾上腺素过多症。低血糖发生后,可由交感神经、肾上腺及髓质分泌出大量甲状肾上腺素,患者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搏加快,有紧张感,焦虑,头晕,四肢软弱无力、四肢微颤,饥渴,易激惹,恶心呕吐等。但患者自己意识到发生低血糖,对低血糖症状有感知,因此常可以通过吃东西来缓解低血糖反应。
2.中枢神经低血糖症状多发于绝对低的血糖,持续慢速降低之后,血糖一般低于2.2 mmol/L,大脑皮层受抑制,患者有意识朦胧、定向力下弱、识别能力减退、嗜睡、多汗、四肢颤动等症状。当大脑皮层下部的中心神经受激素抑制时,患者可能出现神志不清、躁动、痛觉绝对过敏、四肢痉挛舞动、瞳孔轻度扩张甚至有时出现轻度强直性下肢抽搐、锥体束阳性。当发生中枢性脑损伤时,患者的下肢肌肉紧张力逐渐增强,阵发性下肢抽搐与癫痫病相似。延脑受损后患者可进入昏迷、去皮质强直、心动过缓、体温不升、各种反射消失。一旦发现不及时,患者就可能迅速陷入昏迷,或发生惊厥,带来严重后果。除上述临床症状外,还有患者可同时出现下肢单瘫、偏瘫、失语、踝阵挛等严重小脑神经共济系统症状,视力轻度下降、视野缩小、面部及神经系统麻痹和吞咽困难等其他症状。
(二)低血糖的区分度
1.轻度低血糖
血糖的降低症状常表现为行为易出汗、慌乱,面色苍白,颤抖、饥渴、乏力,情绪发生变化和多种行为方式变异(例如有的孩子有时可能会出现哭喊、易怒、过于顽皮的激动情绪)等。
2.中度低血糖
在轻度症状的基础上,出现下列症状:生活无法自理,吃得困难,喝不饱水,表情冷漠,头晕,视物不清,精神慌乱,头疼,腹痛和恶心。
3.重度低血糖
在中度低血糖症状出现时,如不适当处理,可逐渐发展为重度低血糖,具体表现如:不能站立、对周围物体无反应、定向性消失、不能进食及饮水(有可能误吸入肺,导致窒息)、肢体和面部痉挛,甚至神志昏迷等。
(三)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中常见的低血糖
1.亚急性低血糖
言词迟钝,思维缓慢,情绪低落,易激动,梦游,嗜睡和倦怠,狂躁等行为不正常。
2.慢性低血糖
可有性格变化、行为不正常和精神失调,逐步增强性智力减退,直至明显痴呆,甚或抽搐,昏迷。
3.夜间低血糖
多因胰岛素剂量过大所致,表现为晨间头痛、乏力、夜间盗汗、不安梦多、醒来困难、精神异常。
4.胰岛素疗法中的低血糖
可有心律失常:这是因为过量的胰岛素作用导致细胞内的钾进到细胞外,从而产生低血钾、交感神经兴奋等心律不正常。
(四)无感觉性低血糖
对于低度低血糖的患者,最好的防御措施是在血糖减少的早期,他们能够感知低血糖的出现,以便立即进食可迅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而不会产生无法感觉到这种症状的低血糖,这种症状被称为无感觉性低血糖或低感知性少血糖。因为低血糖出现时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较不明显,无警戒反应,乃至2.5 mmol/L以下时,仍无低血糖的警告症状使低血糖持续,以致发展到严重的神经性低血糖症。因此,无感觉性低血糖是一种严重的临床问题。无感觉性低血糖情况与下述因素有关:
1.患者年龄大,尤其是老人;
2.糖尿病的病程长;
3.代谢控制水平差,无感知性低血糖患者HbAlc的水平很低;
4.自主神经受损;
5.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中感差;
6.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可乐定、利舍平、胍乙啶等抗交感神经药物;
7.对抗激素调节反应改变,皮质醇、生长激素和胰高糖素反应受损;
8.低血糖发生的程度越低,速度越快,警戒症状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