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医诊疗方案
在中医学文献中,糖尿病被称为“消渴病”,而高血压病,以其临床表现被称为“眩晕”“头痛”等。
(一)中医学对糖尿病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1.情志内伤: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而作眩晕;或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精微不化,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3.外伤、手术:头部外伤或手术后,气滞血瘀,痹阻清窍,发为眩晕。
4.体虚、久病、失血、劳倦过度: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或者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生眩晕。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大病、久病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劳倦过度,气血衰少,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
本病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故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肝风、痰火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
(二)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
治则: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藤汤加减。
2.肝火上炎证
治则: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3.痰湿中阻证
治则:健脾祛湿,清化痰浊。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4.风阳暴涨证
治则:平肝清热,熄风潜阳。
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
5.瘀阻脑络证
治则:活血化瘀。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6.肝肾阴虚证
治则:滋阴清热,益肝滋肾。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