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临床表现
(一)糖尿病病史
糖尿病肾病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一般在5年以上。
(二)早期临床表现症状
1型糖尿病早期除了原发血尿症状外,还没有肾损伤的其他典型临床症状,仅以早期尿白蛋白的数量增加为主。
(三)临床分期
Mogensens建议根据其临床病程及机体生理上的发育变化过程将2型糖尿病肾病分为五个主要时期:
Ⅰ期: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这种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的初期血糖受累程度与正常高血糖肾病水平相一致,可在完全控制了高血糖后部分程度减轻。这一时期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病理性的组织受到损伤。
Ⅱ期:正常的白蛋白尿期。肾小球的滤过率比正常高。肾小球的病理变化表现为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增厚,系膜基质较多,运动后尿白蛋白排出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UAE)升高,休息后恢复正常。如果这一时期能很好地控制血糖,患者就可以在长期内处于稳定状态。
Ⅲ期:糖尿病早期肾病期,又称“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期”。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开始降低到正常水平。肾小球的病理变化重于Ⅱ期,可出现肾小球结节状病变及小动脉玻璃状变化。尿白蛋白排出率持续上升,形成所谓的“微量白蛋白尿”。本期病人血压上升。降压疗法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类药物的使用可以降低尿白蛋白排出,明显减慢肾病发展。
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Kimmelstiel-Wilson结节是一种典型的病理结节。持续大量白蛋白尿,约30%的患者会出现肾病综合征,肾小球滤过率持续明显降低。这一期的特征是尿蛋白没有随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而减少,部分病人还伴有血尿及镜下少量管型。患者进入Ⅳ期后,病情往往进行性发展,如不积极加以控制,肾小球滤过率将平均每月下降1 mL/min。
V期:终末期(肾衰竭期)。尿蛋白由于肾脏红小球粥样硬化症而减少。尿毒症的临床表现通常是明显的。最后一定要及时做透析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