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中医诊治

八、中医诊治

糖尿病视网膜疾病属中医的消渴病、消渴性内障等范畴。前人早有对本病的认识,如《河间六书·宣明论方·消渴总论》所说,消渴可以“变雀目和内障”。《儒门事亲·三消论》曰:“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三消》曰:“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所见,或手足偏废。”

(一)病因病机

结合疾病临床症状可初步归纳为:禀赋营养不足,饮食过节,劳欲太过,病久损及阴阳等。

1.阴虚燥热

素体阴亏或病久伤阴,虚火内生,火性炎上,上扰目窍,灼伤目中血络,血溢络外。

2.气阴二虚

阴津气血不足,又燥邪热而伤气,目亏而失养。因虚劳而致瘀,血瘀经络不通而导致白内障。

3.肝肾阴虚

劳欲过度或病久伤阴,素体肝肾阴亏,阴虚血燥,脉络瘀阻,损伤目络。

4.脾肾阳虚

禀赋不足,脏腑柔弱,又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致脾虚失运,痰湿内生,上蒙目窍。

5.阴阳两虚

病程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病久入络,耗气伤津,气机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血脉瘀滞,有形之物阻滞目络,神膏变性。

根据阴虚燥热、气阴二虚、肝肾阳阳两虚以及湿热痰瘀等基本致病机理因素,中医的疾病临床分期大致上可以划分为早、中、晚三个发病时期。

1.早期阴虚燥湿热、气阴二虚

视力略减退或正常但眼睛干涩,或眼前远处有少许的白色黑花瓣在飘舞,眼底有时可以看见少量位于视网膜上的微血管或肿瘤,散在网膜出血及局部渗出;患者可同时伴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心烦咽燥,自觉盗汗,便秘,舌淡,脉搏轻沉细弱或无力。

2.中期脾肝阴虚或心脾阳虚

视物模糊或变形,眼底静脉可见广泛性的出血、渗出和出现棉绒斑,或也可见眼底静脉串珠状的变化和其他微血管性疾病,或同时伴有眼部黄斑块或水肿;重者可同时伴有眼痛、头晕、恶心、耳鸣、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大便赤黄干结、面色暗红,舌苔黄或少苔,脉细涩。或可伴形寒肢冷、面浮肢肿、夜尿频多,舌淡胖,脉沉弱。

3.晚期阴阳二虚

视物模糊或余光未见,或视物暴盲,眼底有时可见网膜新血管、玻璃体网膜机化灶、增殖网膜条带和其他牵拉性大的视网膜细胞脱离,或伴有玻璃体机化积血等致使其在眼底不能充分窥视,可多见急性视网膜脱离疾病;晚期可能还伴有小便赤黄频数,面容憔悴,耳轮枯燥,五心烦热,失眠健忘,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下肢酸软水肿,男性阳痿或女性月经不调,大便赤黄干结黑白交替,舌淡红或肥厚而少津或带有瘀点,唇色紫暗,脉细或沉细。

(二)类证鉴别

本病需与络损暴盲鉴别:本病以糖尿病为主,多是双眼发病,视力降低较缓,部分可突然降低,视网膜有斑点或大片出血、水肿、渗出及增殖,血管为动脉瘤,毛细血道闭塞,后期发生血管瘤;络损暴盲多由血管硬化、高血压、结核等引起,多为单眼发病,视力突然降低,视网膜可见火焰状渗出,血管经脉迂曲明显。

(三)辨证施治

临证上主要把眼底整体性的辨证与患者眼底局部性质的识别方法相结合;首当辨虚实和寒热,根据患者眼底局部出血时间长短,酌加活血化瘀通络之品。早期急性出血以理气凉血清热化瘀散结为主,两周后以活血化瘀散结为主,后期出血加量服用可以化痰散瘀止结。又根据局部微血管内肿瘤、水肿、渗出等不同病因随症状作加减。

1.阴虚燥热证

治法: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2.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利水。

方药:六味地味丸加减。

3.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明目地黄汤加减。

4.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阳益气,利水消肿。

方药:加味肾气丸加减。

5.阴阳两虚证

治法:滋阴补阳,化痰祛瘀。

方药:偏阴虚左归丸,偏阳虚右归丸。

(四)中成药

中成药的选用首先要选择符合该中药种类的临床中医证,切忌盲目模仿使用。建议尽量采用完全无菌的颗粒型、胶囊型、浓缩胶囊剂或片状药物。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瘀证

复方丹参滴丸吞服或舌下含服,每次10丸,一日3次;或红花逐瘀明目胶囊2~3粒,口服,一日3次。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非增殖期,中医证实属气阴虚、肾不足,目络滞证

芪明粒:每次1袋,冲服,一日3次;或益肝复明胶囊2颗,口服,一日3次。

3.视网膜缺血病

银杏叶片,口服,每次2片,一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