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评论(2015卷)》简介
《新闻与传播评论(2015卷)》这本书是由石义彬 主编创作的,《新闻与传播评论(2015卷)》共有166章节
1
目录
目 录 理论与方法 基于态度理论的国家形象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理论框架 (一)国家品牌化与国家形象 (二)国家形象的概念化 (三)国家形象形成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
2
理论与方法
...
3
基于态度理论的国家形象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贞芳[1] 方新子 刘 练[2] 内容提要:国家形象作为人们对一国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的态度,在品牌传播和公共关系的语境下,其形成的来源的研究一方面倾向于媒...
4
一、理论框架
...
5
(一)国家品牌化与国家形象
国家品牌化的概念兴起于地区营销的努力,国家品牌的定义各不相同,不同的定义对应着不同的目的和结果,它包括:国家品牌是一种视觉符号、口号;国家品牌是母品牌,为其子品...
6
(二)国家形象的概念化
国家形象的定义产生于并主要出现在营销学的原产国效应(country of origin effect)的文献中,它包括三种类型:(1)在原产国文献中,国家形象被...
7
(三)国家形象形成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1.消费因素:作为产品的原产国的国家形象与知识转移 作为整体的形象和作为产品原产国的形象,其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从国家形象的操作定义可以看出,国家整体形象的认...
8
二、研究方法
1.样本构成 为了检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群的国家形象的态度形成,我们分别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抽取被访者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回答问卷1086份。在对...
9
三、结论与讨论
影响国家形象的建构的因素,注意力较多地集中于企业品牌的向国家形象的品牌转移,以及媒介中的国家形象,安浩(Anholt,2007)提出的建构国家形象的六因素模型,...
10
无声大众的武器:进步主义“耙粪者”的新闻生产与社会想像
王金礼[1] 内容提要:以暴露政治的腐败、经济的堕落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揪出坏蛋”为基本内容,美国19—20世纪之交的大众化杂志、廉价报纸依托采...
11
一、作为一种新闻类型的耙粪
将一种新闻称为“耙粪”,源于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的两次演讲(Roosevelt,1906)。1906年1月17...
12
二、耙粪者的社会想像
李普曼曾经批评新闻“不是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不会告诉你种子如何在土壤中生长,而只是告诉你第一棵秧苗的破土而出,或是告诉你某人对种子在地下的情况都说了什么(李普...
13
三、耙粪者的新闻生产
耙粪新闻之所以能成为社会改革的助推器,与其新闻实践的现代革新密切相关。就其新闻形式上看,耙粪新闻的主要特征是其调查性与细节的生动性。作为现代普遍使用的新闻手段,...
14
参考文献
[1]Altschull,J.Herbert(1990),From Milton to McLuhan:The Ideas behind American Jo...
15
谁是“公众人物”?——重探“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及其后续案件
李 洋[1] 内容提要:公众人物术语源于“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及其后续案件。本文从法学方法的角度对相关案件的判决书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公众人物”在美国司法判...
16
引 言
1964年,在著名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判决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创设了适用于公共官员名誉权案件的实际恶意原则。三年后,美国最高法院合并审理了两起名誉权案件:美...
17
一、公众人物术语的理论来源
从一定意义上讲,纽约时报案及其后续案件的判决结果源于20世纪中期美国宪法学界的理论变革。纽约时报案之前,美国学界普遍认为,宪法第一修正案只保障内容价值较高的言论...
18
二、作为类型的“公众人物”
一般而言,司法实践中的个案裁判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概念涵摄,或者简称为“涵摄”(subsumption)。其意指法官严格遵从法律规范的语义逻辑,将法律规范的效果赋...
19
(一)美国最高法院对“公众人物”的认定:类推适用与类型化思维
在沃克案、巴茨案的合并审理中,美国最高法院并未采用常见的概念涵摄法。所谓概念涵摄,就是将外延较小的概念划分到外延较大的概念之下。比如圆形与椭圆形之间便是涵摄关系...
20
(二)“公众人物”实际上是一种类型
继沃克案、巴茨案之后,美国最高法院又在判词中提出了“完全公众人物”、“有限公众人物”、“非自愿公众人物”等术语。它们都是类型化思维的产物。类型化思维的基本单位是...
21
(三)公众人物术语无法下定义
由上可知,“公众人物”实际上是一种类型,而不是一个概念。这就意味着,我们无法对它下定义。任何定义都必须揭示被定义项的区别性特征,从而反映被定义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
22
三、公众人物理论在中国的变形与困境
20世纪90年代以降,公众人物理论引入中国,并迅速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不少学者都主张将其作为名誉权(或者隐私权)侵权的抗辩事由。但多数学者都没有提出具体裁判规则,...
23
四、结语:没有定义的“公众人物”有什么意义?
公众人物术语来源于“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及其后续案件。本文从法学方法论的角度对它的真实含义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在美国司法判例中,“公众人物”并不是一个特征明确...
24
理论价值:马尔库塞的传播语言仪式化问题
夏冠英[1] 张 新[2]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马尔库塞对传播语言仪式化问题的讨论,展现了问题认识的一种路径,揭示了相关问题极权的特点,另外,对于传播中的意识形...
25
定义了传播语言的仪式化问题,从两个方面展示了问题认识的路径
巫术活动就是一种仪式,某些仪式带有巫术色彩。在两本书中,对于所谓传播语言仪式化问题的讨论,一方面,马尔库塞把仪式(ritual)同巫术(magical)结合起来...
26
揭示了相关仪式化问题极权的特点
在两本书中一方面马尔库塞讨论了传播语言两类仪式化问题,而另一方面对于他这两种仪式化问题又无一不是一个极权的问题。所谓表述形态的仪式化问题是这样。就是,在他看来,...
27
昭示了传播中意识形态问题生成的一种方式
在两部书中,马尔库塞提出的表述形态上的仪式化问题多种多样,体现了理论上的创造性。在《苏联马克思主义》中除了如上的“重复”,他还提出了与“重复”相关或是作为“重复...
28
社交媒体与“行动型记者”:基于政治参与视角的考察
冯 强[1] 内容提要:社交媒体成为新闻从业者工作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重要工具,这种使用带来何种政治效应?本文探讨了新闻从业者的四种社交媒体运用模式及其政治参...
29
一、文献综述
...
30
(一)新闻从业者的政治参与:从传统媒介到社会化媒体
政治参与(political engagement o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是“公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或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目的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