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温朝霞.视觉文化的时代特征[J].学习论坛,2004:20.
[3]孙士余.视觉文化之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2008.
[4]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5]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6]徐巍.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J].中州学刊,2008(3).
[7]周宪.反思视觉文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1(5).
[8]梅琼林.当代视觉文化缘起及本质探析[J].东南文学,2009(6).
[9]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邵欣园.摄影艺术的哲学思考——读罗兰·巴特的《明室》[J].艺术百家,2010.
[11]于晓楠.瞬间与永恒——谈摄影艺术与死亡文化的关系[J].文学与艺术,2009:2.
【注释】
[1]傅平,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Fu Ping,The vice director of China 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at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Wuhan University.Senior engineer.
[2]罗熙,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届硕士研究生。
Luo Xi,graduate student of th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Wuhan University in 2013.
【注释】
〔1〕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37-38.
〔2〕温朝霞.视觉文化的时代特征[J].学习论坛,2004,20(7):66.
〔3〕孙士余.视觉文化之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2008(10):373.
〔4〕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5〕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6〕徐巍.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J].中州学刊,2008(3):216-217.
〔7〕周宪.反思视觉文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1(5):73.
〔8〕梅琼林.当代视觉文化缘起及本质探析[J].东南文学,2009(6):94-98.
〔9〕邵欣园.摄影艺术的哲学思考——读罗兰·巴特的《明室》[J].艺术百家,2010(1):44-45.
〔10〕于晓楠.瞬间与永恒——谈摄影艺术与死亡文化的关系[J].文学与艺术,2009,2(4):76.
〔11〕谢宏声.死亡摄影:对生命的书写[J].美术研究,2009(6):76-78.
〔12〕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