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的观看心理学以及知觉心理学仅仅是在意向主义的范畴之内对“观看”进行研究。除此之外,还要了解“表征中观看的结构性关系及其意识形态动机”。死亡议题的视觉文化传播过程中,意义的产生和传达和符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研究新闻摄影中死亡的视觉性如何被构建,传播和接受的过程是如何的,需要对图片的符号进行研究,而对符号的研究必将指向符号学,而符号学就是一种在视觉文化中超越了意向主义的构成主义。此外,意识形态方法对于我们更深层的研究“视觉权力”有着重大意义。这种分析方法可以揭示出过去与当下的社会状态。
死亡主题的摄影题材中有直接出现死亡形象来反映死亡的恐惧和压抑的,也有不直接出现死亡形象而通过悼念、遗物等对死亡进行滞后性的表达方式。总之,笔者认为,死亡主题的摄影就是有关死亡这一主题及其相关的人、事、物的总括性表达。
时间维度
从新闻摄影的拍摄的新闻现场来分类,将所有的图片在拍摄的事件维度上划分为三类。第一现场,也就是死亡的事件事实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事件的当场;第二现场是指事件已经发生完毕,主体已经离开了事件发生的原现场,图片拍摄的时候离事件发生不久,这一场景称作第二现场;第三现场是指图片拍摄的场景离死亡事件发生的时间相对久远,或者是表现临近死亡的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这可能在死亡事件发生之预示是这死亡的到来,或者在死亡事件发生较长时间以后,对死亡的纪念或哀悼。
呈现手法
在拍摄手法上通过直接展现、侧面呈现两者为划分。直接呈现就是通过对死亡的直接表现,即出现明显的死亡状态、符号、过程等要素来展现视觉意义上的死亡场景;而侧面呈现则是在取景拍摄的过程中通过对其他与死亡相关的场景或符号的选取来呈现死亡的氛围。
图片颜色
图片颜色主要以黑白灰色调以及彩色色调为研究范畴。
景别
景别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五种,由近至远分别为特写(人体肩部以上)、近景(人体胸部以上)、中景(人体膝部以上)、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远景(被摄体所处环境)。
身份、种族
笔者以相关死亡议题图片中的死亡主体的种族、性别、年龄等几个要素为图片身份的研究类别。
感知评分
在关于死亡议题图片的表达效能、评价等维度方面,为了更好地描述死亡的气氛与效果,笔者采用语义差异量表并使用10组两极化的形容词(依次为:直白的—含蓄的;残忍的—人道的;压抑的—轻松的;冷色调—暖色调;血腥—非血腥;冷漠的—同情的;杂乱的—简洁的;粗鄙的—神圣的;懦弱的—勇敢的;非正义的—正义的)并分别置于1~7分之间的不同整数级别之类。其中,1分为量表左端最极端分数,7分为量表右端最极端分数,4分为中间分数,目的是在此基础之上对图片能够有更加明晰的判断与解释。
总样本2170张获奖照片中,包含对死亡议题报道和呈现的图片有651张,占总量的30.9%。近三分之一的报道量也说明在新闻摄影中,死亡的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的出现的比例较高。
对这些出现死亡形象的新闻图片进行统计汇总:
表1
续表
从表1死亡形象总量的分布可以看出,其中战争/冲突中表现死亡形象的图片有345张,占所有对死亡的报道的53.00%。占到了总量一半以上。新闻摄影关注对战争的报道,对战争和冲突中的死亡表现仍然是重点。第二多的是自然灾害中的死亡,有103张占总样本的15.82%。其他的疾病、犯罪、刑法\风俗、贫穷\饥荒等死亡原因的图片占比较少。
表2 拍摄数据
续表
在战争/冲突类别中
在时间维度上,事件发生过后的停尸房、伤病、众人哀悼、葬礼等第二现场的拍摄报道占到一半以上有188张,在战争冲突中类中占52.22%。直接表现冲突第一现场的图片有120张,占比33.33%。第三现场最少,这些场景的拍摄是在战争和冲突较长时间之后的回顾和创痕报道,共有58张,占比14.44%。对新闻第一现场和第二现场的展现成为主要的呈现的时间维度,选取的角度基本上都是较为即时的现场画面。
呈现手法中,侧面表现有202张,占56.11%,直接呈现的有158张,占比43.89%,两种表现方式比较平均。图片颜色上,普遍使用的彩色图片占绝大多数有253张,占到了70.28%,黑白样式的图片由107张,占着一部分总量的29.72%。
近景和中景最多,分别由109张、104张,两者占到总数的60%左右。可以看出对在战争中和冲突中摄影师所处的位置和死亡非常接近,基本上都属于近距离的拍摄。
在自然灾害类别中
时间维度上灾害后的第二现场中出现的死亡的形象的占到一半以上,有55张占到此类样本的52.88%。从第一现场的有37张占到总数的35.58%。第三现场的报道数量最少有12张,占比11.54%。在自然灾害中死亡形象的主要表现环境仍然是第二现场的表现。
呈现手法中,侧面表现有75张,占72.12%,直接呈现的有29张,占比27.88%。
图片颜色上,普遍使用的彩色图片有56张,占到了53.85%,黑白的图片有48张,占这一部分总量的46.15%,在当下新闻摄影彩色数码的主流情形下,这样的占比是非常高的。能够看出摄影师是为了表现灾难场景的痛苦和悲伤有意为之的选择。
近景的张数最多有34张,占比32.96%,全景的19张占比18.27%。从这点可以看出记者深入到现场拍摄,近距离的面对死亡,同时也更加注重对周遭环境的描述。
表3 符 号
续表
在对战争和冲突类别中出现的死亡的形象进行出现符号的频次记录。由表3可以看出,“眼神”“武器”“哀悼者”出现得最多,分别有123次、94次和92次。常常出现的状况是对人和武器的对应关系,当人拿上武器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成为伤害的输出者,而暴力和伤害的必然结果是敌对的受伤、死亡,反之亦然,当拿起武器的时候,也将自身放入了生命的危险之中。废墟、火焰和尘埃交代环境因素的符号也有较多的呈现,分别有73、26、39次。值得注意的是,直接体现死亡的符号如伤口、血液、尸体、死者面部、遗骸出现的次数也较多,对死亡形象的表现较为直接。
在对自然灾害中出现的死亡的形象进行出现符号的频次记录。由上表可以看出,“伤口”“废墟”“眼神”“尸体”出现的最多,分别有40次、38次、30次、21次。整体图片报道主要表现死亡的惨烈和浓重的悲剧色彩,人们依赖的家园被损毁后的荒芜。
表4 感知评分
续表
整体评分中,构图表现的杂乱程度较为适中,都是相对简洁的画面表现;“压抑的—轻松的”评分最低,只有2.83分,“冷色调—暖色调”得分3.23分,整体在色调上属于冷色调,表现得较为暗淡,整体氛围营造得较为压抑;对死亡形象的表现也较为直观和残忍,这两项得分都较低分别有3.36分和3.50分,血腥程度得分区域中间位置有4.02分;在情感描述得分上“冷漠的—同情的”、“懦弱的—勇敢的”得分较高分别有4.94分和4.60分,“非正义的—正义的”得分为4.23分,偏向于正性。总分评价38.84分偏向于负性的感知。
“直白的—含蓄的”、“压抑的—轻松的”和“冷色调—暖色调”得分最低分别只有2.22分、2.26分和2.54分,死亡的形象表现得较为直白压抑和冷峻。图片内容的杂乱程度得分为3.43分,偏向于“杂乱的”,整体上是把死亡的形象和混乱的地区情况结合在一起表现。血腥程度得分为3.88分,表现得较为中性。“冷漠的—同情的”得分较高,得分到6.00分,整体对死者保持一种同情的态度。
表5 种族差异数据分析
续表
时间维度
阿拉伯裔的死亡形象主要是第一现场和第二现场报道,分别有41张和54张,分别占总报道量的36.94%,48.65%,两者数量几乎相等,并且都在总体占比中占有一定数量,第三现场的报道有16张,占比14.41%,占比较少。白人的相关死亡的图片中,第二现场的报道占到了绝大多数有70张,占比68.63%。第一现场的数量有23张,占比22.55%,两者相差近40个百分点,报道现场的时间维度之间的差异很大。非洲裔黑人种第二现场的报道数量最多,有42张,占比51.22%。第一现场的报道26张,占比31.71%,第三现场的报道最少,有14张,4.06%。第一现场和第二现场时间维度的差距并不大。拉丁裔的报道集中在第一现场,有12张,第三现场有一张,第二现场为零。亚裔三个时间维度的报道较为平均第一、第二、第三现场分别有11、10、9张。整体数量较少,选择的现场维度非常平均。
呈现手法
战争\冲突中不同种族之间的呈现的手法上有明显的差异。拉伯裔和非洲裔黑人的死亡形象直接呈现的数量最多分别有52张、41张,分别占其种族的46.85%和50%,和其侧面呈现的数量相当。白人侧面呈现的方式最多有65张,占比63.73%,直接呈现有37张占比36.27%,直接呈现的方式的使用远远多于侧面呈现;拉丁裔的在战争\冲突中的表现数量并不多,但是直接呈现的数目远远高于侧面呈现的。亚裔中侧面呈现的数量远高于直接呈现的张数,分别有22张、8张。
自然灾害中主要种族出现的主要白人、拉丁裔、亚裔。在这部分中拉丁裔直接呈现的数量最多,有34张,占比89.47%,其侧面呈现的数量只有4张,两者差异非常明显。白人直接呈现的有13张占比61.90%,侧面呈现的有8张占比38.10%,主要以直接呈现为主,但明显差距小于拉丁裔。亚裔的直接呈现和侧面呈现方式数量相当分别有11张和12张。
景别
战争\冲突类的图片中,对不同种族人群的报道基本上都集中在近景和中景。其中阿拉伯裔近景有36张,占其报道总量的32.43%,中景有24张,占比21.26%。拉丁裔近景有7张,占比53.85,中景有3张占比,23.08%。亚裔近景有12张,占比40%,中景有6张,占比20%。这几个种族的报道中,近景的数量多于中景,拍摄者离死亡的形象更为接近。黑人近景和中景的数量相当,分别由24张和26张,占比29.27%、31.71%,中景数量略多于近景,但差异不大,两种景别都作为主要的景别使用。白人近景的数量有27张,占比26.47%,中景的数量有39张占比38.24%,可见中景的数量较多于近景,拍摄离死亡的形象较远。
在自然灾害中死亡形象中,白人出现最多的是近景,数量有7张,占比33.33%,其次是中景和特写,分别有五张,各占比23.81%。拉丁裔近景的数量最多有16张,占比42.11%,中景有10张,占比26.32%。白人中近景所占的比例小于拉丁裔中近景的比例。亚裔最主要景别是全景,有9张,占比39.13%。
从上述的数据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白种人种族报道在场景选择上偏向于对第二现场的报道;整体体现出在对发达国家的较为间接、模糊。而阿拉伯裔、非洲裔、拉丁裔、亚裔等第三世界国家裔族报道的时间维度中都偏向于第一现场和第二现场报道兼顾的形态,直接呈现也成为主要的报道手法,较多的使用黑白图片营造压抑和恐怖的氛围,死亡的形象也较为直观和清晰。
种族和符号
图1
根据图1可以看出,“血液”,“尸体”,“伤口”,“残肢”,“死者面部”等较为血腥、残忍的视觉符号主要出现在阿拉伯裔和非洲裔黑人中,并且其比例相对较高,白人种族几乎没有呈现出这样的符号。“尘埃”,“爆炸”,“火焰”等主要场景符号也集中在阿拉伯裔的形象中。白种人中“武器”,“哀悼者”,“医疗器械”等对死亡表现相对含蓄的符号出现频率相比其他两个种族数量占绝对优势。
自然灾害中,主要是白种人、拉丁裔和亚裔的符号记录较多。白种人中出现最多的符号是“伤口”“眼神”“医疗器械”分别出现了13、9、7次,分别占比26.53%、18.37%、14.29%;拉丁裔中出现最多的符号是“伤口”“眼神”“废墟”,分别出现了20、12、10次,各占比23.81%、14.29%、11.90%。亚裔中出现最多的是“废墟”“尸体”“哀悼者”。
图2 自然灾害中主要的符号记录表对比表
通过图2我们不难发现,在“眼神”“伤口”这两个体现人物痛苦的符号各种族都有相当数量的出现频次,但是拉丁裔和亚裔的数量仍然高于白种人。在“伤口”“废墟”“围观者”“哀悼者”等较为残破血腥的符号统计中,拉丁裔和亚裔占到了绝对多数,对这两个种族的报道显得较为负性,主要展示的是自然灾害带来的死亡结果,死亡的形象偏向于直接形象。而白种人在这项统计中“医疗器械”“口罩”等救援的符号出现较多,着重描绘灾难过后人们的情绪和救援工作的展开,死亡的直接形象表现得较少,偏向于间接和人道的展现。
表6
在表6的统计中,战争\冲突死亡的主要种族阿拉伯裔、白种人、非洲裔黑人、拉丁裔当中主要死亡的都是成年男性,其次是群体的展现,除白种人外其他种族的主要的身份是平民。白种人男性成年人的比例最高有56张,占比57.14%,主要的身份是军人。白人种族中女性的形象表现也是所有种族中最多的。非洲裔黑人中儿童形象在所有种族中出现得最多,有15张,占其总比的18.75%,白种人出现得较少只有5张,其占比5.00%。
在自然灾害类别中,拉丁裔主要呈现的集体性的死亡形象,性别当中混合的有21张,占比58.33%,其主要身份是平民有37张占到97.37%。白种人在灾难中主要呈现的主体以群体性平民表现居多,也有军人为代表的救援人员出现。
种族和评分
图3
在表3各种族的感知评分当中,白人种族的得分最高有46.63分,其中各项得分普遍高于中间值,整体偏向于正性。其中仅有“冷色调”和“压抑”项偏向于负性,但离中间值并不远,分别有3.83、3.35分。“冷漠的—同情的”得分5.62分,为白人种族中得分最高项,图片表达出强烈的惋惜和同情。“正义的—非正义的”中得分为5.07分,“粗鄙的—神圣的”得分4.83分,偏向于表达白种人的死亡基本上都是一种正面性的“牺牲”。“血腥—非血腥”“残忍的—人道的”,“直白的—含蓄的”等评分中均超过中间值,其中血腥程度得分最高有5.01分,整体表现为较为人道和含蓄的表达。
在其他种族方面,拉丁裔评分在整体中最低,总平均仅27.61分。阿拉伯裔34.58分、非洲裔黑人38.90分、亚裔36.60分。在各项分数中,拉丁裔在“冷色调”、“压抑的”、“残忍的”、“直白的”平均得分都低于2分,图片显示出显示异常的冷峻、压抑和残忍,死亡形象较为直接地表现了出来。“冷漠的—同情的”的评分当中这几个种族评分普遍都高于中间值,并且之间差距不大,但整体上比白种人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