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所有权的变化与公共领域的组织化

(二)媒介所有权的变化与公共领域的组织化

两次世界大战至冷战时期,广告、媒介所有者和市场定位在这一时期成为主导媒介发展形态的力量。识字率,特别是英文的阅读能力的普及,促使这一时期的媒体市场出现新的变化。据统计,在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识字率仅为22%,但法国一些乡村地区仅有1.6%,而欧洲南部的一些地区甚至还要更低〔24〕。到了1800年,西北欧的成人当中仍然仅有一半的人能够写自己的名字,相对于当时的南欧、北欧和北美而言,这已经是当时欧洲识字率最高的地区。〔25〕越来越多的非神职人员,特别是男性、特权阶级(乡绅、贵族以及商人阶级)和英国人中,阅读能力得到了普及。阅读能力的提升刺激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欲望,同时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也让文字的传播更为普及,天主教小国普鲁士的识字率都比法国高。〔26〕

与此同时,报业集团所有权的问题开始广受关注,因为单一且形成垄断的报业集团在这一时期已经展露苗头,特别是在英国,前有北岩报业集团后有默多克新闻集团,媒介所有权的同一化垄断趋势及其后果也让民间坚持公共服务广播的呼声经久不衰。因此,很多国家采取措施保持报业的多元化,试图由公平贸易机构管理限制单个公司跨媒体所有权的比例,以形成有效的公共论坛。德国从1945年起受到西方联盟的政治再教育和再社会化管理,德国的大众媒体体制在报纸和广播电视这两个子载体上的表现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前者几乎是从1945年之后完全重新洗牌重新建立,体现出高度的外部多元主义(external pluralism),后者则表现出高度的内部多元主义(internal pluralism),这种二元分化的媒介体制随着20世纪80年代东欧解体之后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私有化进程而更加明显。〔27〕德国大众媒介体制的成型受到战后四国集团的主导,除了前苏联坚持建立组织化的和帮助共产党的大众媒介体制之外,其他三国高度一致地认为应当尽可能地使德国大众媒介体制独立于政府影响之外,并且以对德国公民进行民主再教育为主要导向,因此尽量拒绝和避免报业所有权的单一化,尽管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商业并购浪潮中引起一些人对媒介所有者集中化趋势的担忧,特别是德国这样一个拥有省或当地新闻市场的国家特别容易倾向于媒体兼并,因此削弱了很多城市的多元化和竞争。〔28〕但事实上,尽管经过了1950年代到1960年代短暂的兼并和报纸发行量下滑,德国的印刷媒体仍然基本上维持多元所有权。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以下三份1991年、2003年、2010年的表格可以作为对比〔29〕(表1~表3):

表1 1991年德国报刊发行数据

表2 德国全国性报刊发行量排名(2003)

表3 德国报刊发行量排名(2010)

续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国报刊的不同所有集团各自旗下的不同政治联盟的全国报刊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而且这种竞争趋势日渐明显,形成了一种分层竞争,发行量高于30万、占据发行量前三到四位的报刊为一个集团,发行量在10万份至20万份的中等规模报刊为一个集团,越往后面发行量越接近,排序也经常发生更迭。更为关键的是,这二十年来排名前十的报刊基本上来自十个不同的政治联盟和所有者,激烈的竞争反过来又刺激了德国政治讨论的开放论坛的形成。有研究表明,在所有的媒体当中,报纸是目前为止德国国会议员了解信息所使用的最常用来源,无论其党派性如何。〔30〕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全国性报刊,德国还有诸多发行量极大的地方性报刊,而且这些地方报刊的发行量逐年上涨,与此同时一些全国性报刊发行量却持续下降,譬如全国性报纸当中发行量排名一直稳居前三的《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2013年发行量下降到316524份,2003年排名第一的《世界报》(Die Zeit)更是从超过65万份跌至2010年只有25万份左右,有些全国性报纸甚至遭遇停刊,包括在2003年上榜全国性报刊发行量前十的Frankfurter Rundschau和Financial Times Deutschland。不算《图片报》,2010年德国发行量排名前十的报刊中竟然有6份是地方报刊。Zeitungsgruppe旗下的两份分别在科恩地区和图林根地区发行的地方报刊Zeitungsgruppe Köln和Zeitungsgruppe Thüringen 2010年发行量分别达到515000份和306000份,排名第三和第八。这些报刊同样由多元的所有者管理和出版发行,以传递地方的声音为己任,相比于全国性报刊,它们在德国内部引起读者对地方事务的关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构建德国国内公共领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德国的广播电视系统则采取的是内部多元主义,即所有地方广播台都需要受到1950年成立的“联邦德国公营广播电视联盟”(简称德广联ARD)的管理来进行合作,但不同的广播电视频道和节目制作上尽量多元。1950年代,德国战后八个地区拥有自己的广播台,由于“二战”期间广播被强制国有化并被用于宣传纳粹思想的前车之鉴,和报纸一样,广播电视也被要求尽量不受联邦政府干预,而是按照政党实力比例分配媒介位置,各自独立运作。但必须受到ARD管理,到1954年,电视也被纳入ARD管理并成立了ARD德国一台和ZDF德国二台两个公共电视台。至此,德国公共广播电视体制成型,它的几个主要原则包括将德国的广播电视视为为公众提供自由表达意见和观点的平台,提供各民主党派的新闻信息,不偏不倚,控制广告投放、广告时长和广告商介入。在管理上,德国广播电视体制形成高度的公共性,其收入主要依靠发放执照,2004年ARD执照收入占其总收入的82%,广告占2%,其他收入占16%,ZDF的执照收入占85%,广告收入占7%,其他占8%。〔31〕与英国不同之处在于,在三个西方同盟的干预下,德国联邦政府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广播电视管理机构,所以德国联邦宪法在德国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上具有绝对的权威,宪法法院的判决成为日后德国各州制订广播电视法律和监管政策的主要依据。〔32〕但在内部,德国各个州可以根据自己的州广播电视法、州广播电视协议等来对其具体的运行、节目内容播出等实行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管理。所以在某些时候,司法与行政之间就广播电视事业的管理有可能会产生分歧甚至紧张,这种紧张一度让国家政府从公共资金当中撤回其无线电(Rundfunk)政策。尽管宪法法院本身并没有在排斥私企进入无线电市场政策上的绝对优先权,但它仍然常常强调无线电信号的公共性,不断重申应避免私人企业所有。〔33〕到20世纪80年代,商业化冲击不断最终也使宪法法院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如贝塔斯曼公司这样的商业公司开始进入公共广播电视领域开通自己的付费私营频道,但分配给他们的份额有极为严格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