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市场化浪潮袭来日益艰难
当历史的脚步跨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对新闻宣传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报纸产业的市场化,带来了20世纪90年代报业的一片繁荣。1993年2月,丁关根同志在《人民日报国内记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改进宣传方法和增强宣传效果,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要树立群众观点,增强服务意识,真正面向群众,吸引群众参与。新闻单位只有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以平等的民主的态度对待群众,使人感到你的心是和他们相连的,才能赢得群众,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人感到可读、可信、可亲,才能富有魅力,富有成效。”〔33〕可见,树立群众观点,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依然是报纸宣传的着眼点;群众工作依然是实现党报走群众路线的主渠道,是报纸同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这一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民内部的矛盾摩擦增多。党报群工部门每天要接待处理大量群众来信来访,其中涉及各种社会难点热点问题,如物价问题、治安问题、腐败问题、环保问题,以及劳务纠纷、假冒伪劣、计划生育等各个方面〔34〕。
实际上,群工部的工作与群众是息息相关的,群众也欢迎和拥护报纸的舆论监督。《盐阜大众报》〔35〕在1996年底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读者调查,在被列入“你最喜欢的专版”调查的17个专版中,群工部的《读者之声》版获938票,占有效票71%,成为得票数最多、最受读者喜爱的专版〔36〕。《羊城晚报》群工部最多有16名工作人员,分为专栏组、信访组和通联组,部门专栏“越秀山下”每天出一期,每期选登4~5篇群众来信,内容以批评为主,褒贬结合,深受读者欢迎;《深圳晚报》群工部设立的读者热线成为深圳市长专线的补充,1994年群工部3位记者共处理群众投诉3500件,使2100件投诉有了回音。〔37〕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工人日报》群工部曾每周出一次以批评为主的读者来信专版,批评报道量很大,态度也很严肃,是报纸28个副刊中最受欢迎的一个〔38〕。实践证明,这一些党报办得好,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除了报社全体同志努力外,其中有一条就是有较强的群工力量。
但是,伴随着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新闻业深化改革,报业展开激烈竞争。党报也受到来自各方面理念的影响。各党报集团开始重新反思党报定位,开始尝试新的市场环境下的党报功能,成为第三次党报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由于新闻稿件具有了商品属性,报社往往用提高稿酬的手段调动撰稿人的积极性,报社内部记者的稿件大量挤压了来自通讯员的稿件;再加上报社编辑普遍编采结合,因此党报的通讯员队伍和群工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在报社内外都在明显下降。
在世纪的交口,群工部渐渐沦为一个可有可无的部门:人员安排是老弱病残,工作分派是拆信皮、分稿子,写稿编稿少,好新闻参评少,以致其他部门记者不愿进群工部,群工部的记者要求外调。有的报社把群工部当成“搭头部”、“小儿科”、“维持会”、“信访接待室”,如此等等,使得新闻单位的这一本应亮丽的窗口暗淡了许多。
在访谈中,孟晓阳主任认为近二三十年新闻业改革最大的弊病是把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搬到媒体上来,记者用工分制计算业绩。在市场经济下,记者将采访写稿看成第一,因为稿子等同于金钱。媒体本应该是群众的平台,却渐渐变成了报社内部记者编辑们的自留地。“我们在对西方报业的学习中,积极的一面是将广告引入报纸,将报业变成了朝阳产业,但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下一稿一酬的模式,导致报纸把通讯员稿件和群众新闻往外赶。这样发展的结果就是报纸变成了无根之木,逐渐使报纸失去其生命力。”
如前文所说,这一时期,群众反映的问题大量涉及社会的阴暗面。对于群工部记者、编辑来说,最令人头痛的莫过于批评报道阻力重重,选题、采访、写稿、见报,每一步都有难度。如群众反映的计划生育问题,公开见报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计划生育是个敏感话题,西方一些国家一直用这个话题攻击我们,若再公开曝光,则会授人以柄〔39〕。这一时期,诸如此类的对社会安定、党和政府形象有负面影响或危及经济、科技机密的舆论是不能被搬上报纸尤其是党报的。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削弱了群工部记者的工作热情,也使得读者往往感到报纸批评的力度不够。
为应对这种窘况,这一时期,对群工部工作的研究很多放在如何做批评性报道上以及怎样面对舆论监督中的种种障碍。许多具有丰富报社群众工作经验的专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党报内参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是上级领导机关了解下情,掌握信息,进行决策,指导工作的重要途径。内参报道大多以反映问题、揭露矛盾为主要内容,而地方党报内参的阅读对象,一般又严格限定于地方高级领导层。所以群工部通过内参来反映情况、揭露问题、实施舆论监督,往往就能有话大胆说,有事直接讲。内部参考与公开报道相辅相成,有利于体现和增强党报的战斗力,扩大报社的社会影响,促进党报新闻舆论监督。《襄樊日报》内参刊物创刊于1956年,很长一段时间实行小范围附阅,不定期出刊;从1990年起,《内部参考》被改为16开半月刊,限制级别公开发行,收费订阅。〔40〕《衢州日报》在信访处理形式上,采取多种渠道:见报、内参、转处、回信、留参、联系解决等。〔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