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教育的研究
“结构主义”是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潮之一,它因强调在“结构”或与结构相近的概念旗号下从事具体研究而得名。英国学者吉布森认为结构主义中心概念的基础是六种相互联系的思想,即整体、关系、主体偏离中心、自律性、快照法和转化。
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以来,涌现出大量结构主义教育研究和改革。法国的教育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运用并改进了结构主义的方法,提出了著名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发生认知论”;英国著名的新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提出了“代码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化课程改革;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施瓦布的“实践四”以及布卢姆等人的目标分类学等都具有明显的结构主义色彩。
吉布森把教育研究中的结构主义分为三类:传统结构主义、过程结构主义和伯恩斯坦的结构主义〔3〕。汪霞在提到将结构主义运用于教育的研究时归纳到,研究内容可以通俗地表述为:教育出了什么差错?为何会有那些弊端发生?它们如何才能被矫正?〔4〕李克建以研究取向和学科领域为依据,把结构主义的教育研究大致分成了七类:认知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语言学取向、文化人类学取向、经济学取向、政治学取向和教育实践取向。〔5〕事实上,以上划分并不能尽显结构主义方法论在教育研究领域所掀起的狂潮。结构主义的教育研究大大突破并拓展了传统教育学的狭窄研究领域,也催生并促进了一系列新兴教育科学的发展。
把结构主义引入广告教育领域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所作的一次全新的尝试,从某种程度来看,广告教育体系实际上是一个有机运行的系统,是一个基于各种复杂关系的整体性的存在,结构主义认为,结构是按一定的组合规则构成的整体。因此,我们尝试把广告教育体系本身看做一个整体,一个结构。那么这个结构由哪些要素构成,它们之间形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这些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构力在哪里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