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性的界定

(二)可用性的界定

可用性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软件工程领域,随后被广泛运用于各领域。作为跨学科研究的热点领域,可用性概念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边界模糊的特点(王建东,2009),这种概念的模糊对研究的深入进行造成了困扰(Seffah A,Metzker E,2004)。因此,有必要根据研究议题的特殊性选择合适的可用性定义。

现有的关于可用性的研究大多存在于数字图书馆领域和人机交互(HCI)与工程学领域,两个学科中涉及的可用性概念有所不同(Chowdhury,Landoni,Gibb,2006)。其中,人机交互与工程学领域研究中的可用性与本研究有更紧密的联系。

事实上,该领域的学者们对可用性的理解和表述不尽相同(Shackel,Hartson,etc.),但被引用最广泛的定义当属国际标准组织(ISO)在1998年所做的表述: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户主观满意度。其中“有效性”指用户达到指定目标的精确性和完全性,“效率”指用户精确完全达到目标所耗费的资源,“满意度”指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和可接受程度。

尽管该定义还存在着一些缺陷(Green,Pearson,Quesenbery,etc.),但其确立的关于可用性的指导思想和评价维度却得到了广泛认可,并启发了随后的许多研究者。因此,本研究同样采用ISO的表述作为可用性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