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重庆成为反法西斯盟国媒体的远东活动中心

一、战时重庆成为反法西斯盟国媒体的远东活动中心

近代以来,西方人在华新闻出版事业的中心一直都在上海。中日战争爆发之后,由于日本同美欧国家暂时保持和平以及上海租界的存在,在中国发展的绝大多数外国媒体仍然以上海为重要基地。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媒体常驻重庆或派员到重庆集中采访。因而,在上海之外、在国民政府统治中枢,形成了新的在华新闻活动中心。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对日宣战后,日军进入上海租界,在抗日战争中同情和帮助中国的上海外籍新闻工作者,如英文《密勒士评论报》主笔鲍威尔、英文杂志《远东》主笔伍德梅、英文《大美晚报》主笔奥柏、《新闻报》监督福开森,都被日军关进集中营。在此背景下,重庆正式取代上海成为外国媒体和公众关注亚洲战事的视窗所在,既是美、英、苏等国的媒体和记者采访报道战时中国的主要聚集地,也是短期来华访问并进行报道的记者、作家、电影工作者以及传媒界领袖人物的首选目标。从世界范围看,重庆同纽约、伦敦等美英城市一样,国际新闻媒体或机构密集,国际新闻活动活跃,成为远东的反法西斯新闻中心。1942年1月14日,国际宣传处统计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重庆外国记者和所代表新闻机构人数变化,结果是有外国记者17人,代表新闻机构23家,认为达到了抗战以来“最景气的时期”〔1〕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形成,在政治和军事合作的基础上,盟国之间的媒体合作在快速发展。在国际宣传处的主导下,国民党方面积极参与其中,将与盟国的媒体合作作为推进国际宣传的抓手,取得了积极效果。尤其是广播,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呈现出了明显的国际化特点。国际宣传处制定政策,开放国际广播电台部分时段,供各国记者对外广播新闻通讯,并建电台供外国记者发稿。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英国广播公司(BBC)等机构的记者,经国民党中宣部介绍,可以到国际广播电台直接播出自己的节目,并通过本国电台定时转播国际台的外语节目。据国际宣传处处长曾虚白日记记载:1941年6月6日5时,国际电台对英直接广播成功,由BBC转播全英,“此后将每周举行一次,成为经常节目”〔2〕。1941年底,BBC广播电台还通过英国大使馆协调国际宣传处,邀请中国普通士兵等4人每人5分钟对英广播,作为该台迎接1942新年特别节目的内容,〔3〕传递出深化合作的积极意向。1942年,国际台对美国播送特别节目151次,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媒体转播成功109次,〔4〕也取得可喜成绩。为争取广播内容在洛杉矶的更好落地,国际广播电台还与美国友好广播公司积极联系,建立合作关系,推进在美国西海岸的宣传。〔5〕经过中苏文化协会的安排,中央广播电台还与莫斯科广播电台互相举办专题音乐节目。〔6〕

此外,中央社同合众社等国际大通讯社之间,与中外电影厂商之间的合作,都开展较好。宣传机构还先后在英、美、苏、荷和欧洲其他国家多次举办中国抗战摄影展览会,大规模行销中国的抗战形象,“仅荷兰在1939年就巡回展出六次”。〔7〕

有时,中国国际宣传的一些成功举措会引起关心中国的国际媒体的注意,主动向有关方面提出合作的要求。1941年8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主动向国际宣传处提出“双方与旧金山与马尼拉接洽,如能于此二处成功一处可以转播重庆广播”的建议,其动因就是,之前重庆方面几次对美广播都引起美国听众的良好反映,使美国广播公司对中国广播节目大感兴趣。〔8〕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中外媒体间良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国民政府陆续收获了一些国际宣传上的“利好”,对国际媒体的影响力也因为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与推进得以增长。比如,部分国际媒体在选择驻重庆记者人选时,会请国际宣传处推荐,曾任美联社记者、后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任播音员的美国人司徒华就是在国际宣传处的推荐下成为美国海外通讯社驻渝记者的。〔9〕1942年2月27日,随蒋介石访印归来的宋美龄在昆明发表演讲,内容涉及中国妇女参加抗战等,具有一定的国际宣传价值,国际宣传处“授意”合众社和美联社记者大量拍发有关消息,部分地表现出让国际重要媒体驻华记者“为我所用”的能力。〔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