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思  考

五、思  考

广告作为工业革命之后的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其传播的基本动力源于物质需求的符号交换,将商品转变为消费者希望获得的生活方式的象征。〔33〕正是在追求这种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消费者逐渐把广告的工具理性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并沉迷于广告通过话语霸权所建构的意识形态中不能自拔。随着新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广告裹挟着新媒介对消费者生活的渗透更加明显,广告所特有的呈现格式成为社会机构和普通人设计其行为的指南、评价并选择优胜行为形态的规范标准和呈现现实并解读其所采用的句法结构。从“广告社会化”到“社会广告化”,虽然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其背后透露的危机更应该值得我们警惕。

【注释】

[1]戴海波,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2014级博士生,研究方向:广告批判理论、媒介传播与社会运动。
Haibo Dai,associate professor,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of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Ph.D,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of Taiwan's Chengchi University.

【注释】

〔1〕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王佳炜,陈红.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广告功能重塑.当代传播,2011,6:87-89.

〔3〕刘宏.从物质需求到意识形态:广告传播的影响力结构探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6:79-86.

〔4〕陈月明.广告渗透:从“广告社会化”到“社会广告化”.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34-139.

〔5〕[英]约翰·伯格.艺术观赏之道.戴行钺,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93.

〔6〕孙秀蕙,陈仪芬.探索台湾电视广告史的研究路径:从符号学、叙事研究到文化研究.中华传播学刊,2012,22:45-65.

〔7〕刘宏.从物质需求到意识形态:广告传播的影响力结构探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6:79-86.

〔8〕陈月明.广告渗透:从“广告社会化”到“社会广告化”.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34-139.

〔9〕张殿元.广告文化消费至上观的价值批判.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4:9-16.

〔10〕杨先顺.广告话语的权力运作:受众意识形态潜操控.现代传播,2013,10:18-22.

〔11〕郑杭生.社会学概念新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2〕[德]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3〕[英]达拉斯·斯宾塞.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冯建三,译.岛屿边缘,1992.

〔14〕[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5〕张微.法兰克福学派的广告批判理念.新闻与传播评论,2003,1:209-213.

〔16〕[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17〕[美]艾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恺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18〕[美]艾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恺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19〕张金海,程明.广告社会价值的争议及其重新解读.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5,1:395-403.

〔20〕张微.法兰克福学派的广告批判理念.新闻与传播评论,2003,1:209-213.

〔21〕[美]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符号经济与空间经济.王之光,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2〕谭辉煌.欧洲广告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中心.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99-103.

〔23〕[英]雷蒙·威廉姆斯.文化与社会.高晓玲,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24〕蒋旭峰.论广告意识形态.国际新闻界,2009,6:87-90.

〔25〕[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时代.许列民,薛丹云,李继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6〕董志强.话语权力与权力话语.人文杂志,1999,4:142-147.

〔27〕[英]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8〕王治河.福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9〕费爱华.广告话语霸权的生成机制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61-65.

〔30〕马静.论广告对公共领域的影响.当代传播,2006,5:69-71.

〔3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3〕刘宏.从物质需求到意识形态:广告传播的影响力结构探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6: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