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子”溯源
2025年09月26日
(一)“段子”溯源
近年来,“段子”成为网络阅读及娱乐消遣的流行文体,但是“段子”却并非新鲜事物。在汉语辞典中,“段子”被释义为“大鼓、相声、评书等曲艺中可以一次演完的节目”。完整、简短、供人消遣娱乐是“段子”的三大特点。
“段子”的源头可追溯于优语。王国维于1909年编写《优语录》,记录古代戏剧家的言行。学者注意到在专制社会里,对于得势的大官,小官小民均不敢忤逆,只有优伶敢于调笑,稍解恶气。虽图口舌之快,却不能形成实质性的伤害(陈四益,2014)。在专制社会里,人们不敢批评,唯有借助“段子”来冷嘲与调侃。
可见,作为一种非正式文体,“段子”古已有之,并广泛地存在于相声、评书等多种艺术形态中,以嘲讽与调侃的形式,成为民意表达的特殊方式。在古代,“段子”的创作者多为优伶,社会地位较低,其创作形式及风格也比较贴合寻常百姓的喜好。《世说新语》、《古今谭概》、《笑林广记》可视作古代的“段子”集。进入现代社会,“段子”也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通常,人们习惯使用颜色来区别不同风格的段子,如有红段子、黑段子、黄段子、灰段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