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邸报的抄本与印本
清代邸报的文字形态:是抄本还是印本,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细审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在我国,自从唐代的雕版术和宋代的活字术发明之后,文献的复制技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很多古代重要的文献经典都开始了印刷复制,印刷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古代文献的存在状况,文献的数量迅速增加,文献的传播范围,空前扩大。古代邸报作为一种希见文献,以何种形式传播发行的呢?十分值得探讨。
1.抄本是古代邸报的原始形态
两汉时期,还没有印刷技术,如果说汉代存在邸报〔1〕,那么肯定是抄本形态。其载体主要是竹木简牍。如张涛先生提出的汉代“木简报”和“府报”〔2〕就是通过对现存“汉简”的考察得出的。其内容显然是抄写的形态,其载体是竹木简牍。因为,汉代虽然发明了造纸术,但是应用并不普及,当时的书写载体仍以竹木简牍或帛书为主。
唐代以后,纸张已经非常普及,因此,“留邸状报”等原始邸报形态,无疑都以纸质载体为主。那么,邸报的复制技术如何?根据唐代“开元杂报”的记载和被称为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份唐“敦煌进奏院状”的考察。唐代的“原始邸报”——“敦煌进奏院状”也属于手抄本形态。
虽然,唐代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但还不可能运用于这类小众化的传播载体方面。因为,唐代的“状报”,其读者受众仅限于各藩镇的节度使和小部分官员,读者面很窄,还没有大规模复制印刷的必要,虽然,孙毓修《中国雕板源流考》记载:“近有江陵杨氏藏《开元杂报》七叶,云是唐人雕本,叶十三行,每行十五字,字大如钱,有边线界栏,而无中缝,犹唐人写本款式,作蝴蝶装,墨影漫漶,不甚可辨。”但学人多疑,该报雕版印刷不可信。可能是宋代人根据唐人写本翻刻出来的。〔3〕据目前的研究来看,唐代的雕版印品主要集中在“佛经”、“小学”、“日历”、“科举用书”和一部分诗文作品等方面。〔4〕因为,这类图书在当时属于大众化消费图书,社会需求量较大,能够凸显雕版印刷复制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因此,此类图书最先使用雕版印刷术的可能性最大。
两宋时期,邸报无论是数量还是传播的范围都较前代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那么,宋代有没有印刷形态的邸报呢?就目前的研究,还没有足够的史料来证明宋代存在印刷形态的邸报,既无文献明确记载,更无实物为证。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宋代存有印刷形态邸报的可能性。因为,宋代文献中有一些间接的证据:
第一,宋代某些政府部门的文书,已经开始使用雕版印刷印制公文。如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尚书省请以去年十月二十二日以后,朝廷所行宽恤事件,编类成册,镂板颁降。”〔5〕说明宋代公文开始有雕版的现象。既然公文能用印刷术,那么,邸报也就存在印刷的可能性。
第二,两宋时期负责邸报发行的机构有需要上级拨付印刷经费的记录。比如,“诏自今朝省及都水监、司农寺等处,凡下条贯,并令进奏院募印颁降诸路,仍每年给钱一千贯,充镂板纸墨之费”〔6〕。又如,“进奏官颁降赏罚罪,乞量行支镂板工墨钱,本司约度,每季支钱一百贯五,抄纸五千张,临时以字数多寡置历支使。”〔7〕有学者认为:“根据以上理由,可以推论宋代的邸报也已经部分的使用雕版印刷。至少邸报中的一部分诏敕、法令、条贯和与‘赏功罚罪’有关的文字,是雕版印刷的。”〔8〕但是,至今还没有直接的史料证据证明宋代印刷形邸报的情形。事实上,我们知道,宋代的进奏院有多种功能,管理邸报只是其中一项任务,此外,还要负责朝廷各类文书的管理工作。以朝廷诏谕和政府法令、条贯为内容的各种文书,部分采用雕版印刷,是有可能的,但不等于说宋代的邸报已实施了印刷发行。至少上文中没有明确提到邸报的印刷问题,而只说到“朝廷法令、条贯”等文书曾经实施过印刷。因此,宋代的印刷形邸报,还缺乏确凿的证据。抄本仍是宋代以前邸报的基本形态、或唯一形态。但也有人推测:“(南宋)杭州印刷业最发达,朝报(“邸报”别称之一)应是印刷品,尤其办小报者大获厚利,假使雇人手写,就得不偿失了。”〔9〕
2.印本邸报至迟始于明代
邸报的文字形态到了明代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印刷型的邸报版本。手抄本是邸报的传统版式,明代中叶以前,中央政府的官报——邸报,都是各省驻京提塘抄传下去的,邸报到省之后,各级政府派抄员,再不断翻抄,因数量较小,印刷成本较高,不适宜印刷发行,也没有印刷的必要。
明代中叶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进入了邸报事业的繁荣时期。此时,邸报的内容日益丰富、发行范围更加广泛,受众对于邸报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邸报数量急剧上升,邸报印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已经具备,因此,明代邸报在广泛流行抄本的同时,开始步入印本时代。主要证据如下:
据《万历邸钞》记载:“昨卧病初起,忽闻其为书传之邸报,刻录盛行。”〔10〕又如,《明史·顾宪成传》也称:“既而淮抚李三才被论,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御史吴亮刻之邸抄中,攻三才者大哗。”〔11〕最典型的证据是顾炎武的一段话:“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方有活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12〕上文史料中,前两则记录的是明万历年间的事情,可见,邸报印刷在明万历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此时的印本邸报,雕版、活字版皆有可能。而顾炎武所言的“活板”,是邸报印刷的一种方式——活字版。活版印刷术在技术上要比雕版术更为先进,它无需一页一版,可以根据邸报的内容临时拼版,不用时将文字拆卸上架,需要时再行拼版,使用起来较为灵活方便,既省时省功又省料省力。
我们知道,活字印刷根据材质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胶泥活字、木活字、金属活字等类型。明代的活字邸报属于哪一种呢?据现有文献记载,明代的印刷邸报以木活字者居多。据袁恬《书隐丛说》卷十三云:“印版之盛,莫盛于今矣。吾苏特工,其江宁本多不甚工。世有用活字板者。宋毕昇活字版,用胶泥烧成。今用木刻字,设一格于桌,取活字配定,印出而搅和之,复配他页。大略生字少刻,而熟字多刻,以便配用。余家有活板苏斜川集十卷,惟字形大小不画一耳。近日邸报,往往用活字版配印,以便屡印屡换,乃出于不得已。即有讹谬,可以情怨也。”〔13〕明代是在汲取了宋代毕昇泥活字教训的基础上,才试用木活字印刷的。当然,木活字印刷也存在问题。但至少说明,明代印本邸报是客观存在的。
这里必须强调,明代虽出现印刷型邸报,但邸报的文字版本仍以手抄本为主,印刷型邸报多用于那些“具有特别魅力的报道和能够引起社会轰动的报道”。〔14〕唯有这类新闻事件,报房主人才肯付梓印刷,一方面,这类新闻社会需求量很大,抄写传播无法满足大众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乘机扩大自己报房的影响,获得更大的利益,进一步提升报房的竞争力。
3.清初邸报,抄本与印本,并行不悖
清代沿袭明代旧制,被皇帝批准的各类章奏由内阁发至红本房。六科给事中,每日派员去红本房领取,在六科廊房进行整理、编辑而后形成邸报。此时的邸报显然是以抄本的形式出现的,因为,从内阁下发的批本章奏都是抄本形态,不可能存在印本形态。所以,原始的邸报或邸报的素材是抄本形态,亦即六科给事中及其抄手和驻京提塘共同完成的抄本形态。这些邸报原始形态到了提塘报房之后,提塘报房根据情形,选择印刷还是抄传形式发行,这样才产生出抄本和印本两种不同形态的邸报。
根据清制:各省驻京提塘(即京塘)不仅允许而且必须到六科廊房去誊抄邸报。《历代职官表》载:“国朝定制……谕旨及奏疏下阁者,许提塘官誊录事目,传示四方,谓之邸抄。”〔15〕可见,驻京提塘参与邸报的抄录工作,而且这一规定属于“国初定制”,即从顺治年间就已经开始施行。又据《清会典事例》规定:“凡题奏奉旨之事,下科后,令该省提塘赴科抄录,封发各将军督抚提镇。”〔16〕意思非常明确,邸报内容是由提塘从六科抄传出去的。
抄传邸报是各省京塘的基本职能之一。各省驻京提塘赴六科抄录邸报以后,再到提塘在京师所设的“报房”,即“提塘报房”,进行复制。复制的方式有两种:
其一是直接将邸报抄写,然后传至本省的督抚提镇,名为抄本邸报;其二是对从六科抄来的邸报,重新进行印刷,装订成册,然后再发往本省督抚提镇,名为印本邸报。可见,清代邸报从六科廊房出来时应该是抄本形态。而发往地方各省政府官员的邸报,可能是抄本,也可能是印本。具体形式要根据邸报的内容、不同省份官员的需求量来决定。如果内容重要、需求量大的邸报,报房认为有利可图,就进行印刷复制,这样的复制,既快速又量大,经济效益较好,此类邸报印本形态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反之,发行量小的邸报则直接抄写,发往本省。
另外,必须注意“民间报房”在参与邸报发行过程中的作用。清代的民间报房十分发达,最多时达21家之多〔17〕。其性质为私营,其目的为挣钱,报房经营者统称京报人,他们往往选择有发行量的邸报,进行翻印,然后行销贩卖。他们所采用的方式多半是印刷发行。印刷数量较大,效率亦高。因为,只有数量大,才能显示印刷技术的优势,从而获得好的经济效益。所以,清代的印刷型邸报主要是指民间报房的《京报》〔18〕,而“提塘报房”的邸报抄传只为本省少数官员读者,因数量小他们是不会去印刷复制的。由此发展到后来,各省驻京提塘甚至懒得自己动手,就由民间报房人直接到六科抄报,然后回到“民间报房”印刷,而提塘则直接向民间报房购买邸报的局面。由上可见,在清代,抄本与印本邸报是并行不悖的。
另外,根据清初名臣王士祯的说法:“六科纶音册子,号晚帖,以当晚即知之,次日乃登邸报,故曰晚帖。亦有小报,谓之小抄。”〔19〕这些号称“晚帖”、“小抄”之类的邸报,显然属于抄本形式。因为:
其一,这类邸报是为了满足那些想尽快了解朝廷信息的京师官员的需求。其数量有限,没有印刷的必要。其二,为了追求时效性,满足官员“当晚即知之”的愿望,报房人也来不及付印,只好迅速抄写,马上传递。而次日刊登的“邸报”,则印本邸报或抄本邸报,皆有可能。
美国学者乔纳森·奥克库(Jonathan Ocko)在《大英博物馆藏北京邸报》一文中提到:同治年间的邸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手稿版,还有一种是‘长编印刷版’(这么称呼,是因为它字间距4/9英寸的大小),通过私人邮驿(信局)在全国范围内发行,当然,如果没有官方的同意,那么他们是不能这样做的,因为,这些非官方《邸报》必须要通过六科的检查和评估的”。(Available in two forms,a manuscript edition and a“long copy”(so-called because of its nine by four inch size),and delivered throughout the empire by private post(hsinchii信局),they of course could not have existed without official approval since their copyists required access to the Six Section.)〔20〕他也谈到清代邸报的抄本与印本的问题。认为两种形态并列存在。
就目前研究来看,有清一代,抄本邸报与印本邸报,孰轻孰重,现以无从确考。但是,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邸报阅读受众数量的增加,邸报的社会需求量与日俱增,印本邸报的优越性日趋明显。因此,可以肯定,印本邸报的比重是在逐渐加大。
清代邸报的印刷形态与民间报房的崛起有很大关系。换言之,正是民间报房推进了清代印刷型邸报的快速发展。有学者认为:“乾隆以后各民间报房所出的京报,基本上都是印刷的。”〔21〕“京报”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邸报,但是,雍正以后“京报”开始逐渐取代了“邸报”的称谓而为广大读者所接受。京报的印刷形态更加广泛,到清代后期,特别是同治以后,提塘报房基本萎缩,民间报房逐步兴盛,提塘邸报业务逐渐依附于民间报房,或者说完全委托于民间报房来进行。同时,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印刷形态的邸报也就开始在清代中后期普及起来,邸报的抄本时代渐趋衰落。
就印刷类型来看,清代的邸报印刷,应该说,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都存在过。其中,实力较好的民间报房,多用活字印刷,活字的材质有胶泥活字和木活字之分。由于胶泥活字存在易碎、很难上色、表面粗糙、极易划破纸张等缺点,自毕升发明之后,只存在理论价值,几乎没有推广的可能。从北宋到清初,几乎没有几部像样的胶泥活字版图书。
不过,清代确有用胶泥活字印刷的京报,而且印刷质量很差。据《清末京报琐谈》记载:“聚兴报房,印刷都用活字版,但所有的字,都是用胶泥烧成,字体自然很粗。按物质说,胶泥一经火烧,便成陶器性质,本可刻得相当精致,但他们不肯在这里下工夫,所以每一个字,总是歪斜不正。印刷时,即用平常锅煤烟子,加胶水,其臭难闻;看报之家,每日把报送到,放于屋中,则满屋都可闻到臭味。”〔22〕为什么胶泥活字印刷质量如此之差,清代民间报房还使用这类印刷技术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与邸报作为新闻媒介的性质有关。
首先,按照今天的话说,新闻纸是易碎品,受众阅读了报纸上的信息后,报纸也就完成了主要使命。所以,邸报印刷无须像图书那样讲究印刷的高质量。其次,为了节约成本。泥质高岭土做材料,显然既便宜又易得。成本较低,符合民间报房节约成本的要求。再次,报纸发行,要求时间性很强,来不及精雕细刻。而胶泥材质,可以快速制作,快速发行。目前能看到的一批胶泥活字京报,其印刷质量都很差,与胶泥活字材质低劣有直接关系。
当然,清代也有沿用明代以来的木活字印刷邸报的。由于我国古代主要使用烟墨作为印刷墨料,没有油墨,木活字易于吸收烟墨,所以木活字也较为盛行。而金属活字,烟墨不容易吸收,需要油墨,印刷效果才好,所以使用金属活字印刷的较少。直到清末木活字仍然很普及,原因正在于此。
除了活字印刷之外,清代雕版印刷的邸报,也大量存在。雕版印刷属于整版印刷,在清代的民间报房叫做“泥版”,又称“豆腐干儿板”,是将文字直接雕刻在石膏之类的泥版上,然后用火烤硬后付印。这类印刷质量更差,泥板刻好文字后,一般用锅煤烟子加胶水调和成墨水,刷印在质量很差的薄川连纸上,报纸的表面,墨色暗淡,气味难闻。
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看,清光绪三十三(公元1907年)年以前,京师各报房的“京报”印刷多为采用传统的印刷方式。直到光绪三十三(公元1907年)年以后,印刷技术为之一变,开始陆续引进西方传入的机械铅活字印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