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理论与方法
基于态度理论的国家形象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理论框架
(一)国家品牌化与国家形象
(二)国家形象的概念化
(三)国家形象形成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三、结论与讨论
无声大众的武器:进步主义“耙粪者”的新闻生产与社会想像
一、作为一种新闻类型的耙粪
二、耙粪者的社会想像
三、耙粪者的新闻生产
参考文献
谁是“公众人物”?——重探“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及其后续案件
引 言
一、公众人物术语的理论来源
二、作为类型的“公众人物”
(一)美国最高法院对“公众人物”的认定:类推适用与类型化思维
(二)“公众人物”实际上是一种类型
(三)公众人物术语无法下定义
三、公众人物理论在中国的变形与困境
四、结语:没有定义的“公众人物”有什么意义?
理论价值:马尔库塞的传播语言仪式化问题
定义了传播语言的仪式化问题,从两个方面展示了问题认识的路径
揭示了相关仪式化问题极权的特点
昭示了传播中意识形态问题生成的一种方式
社交媒体与“行动型记者”:基于政治参与视角的考察
一、文献综述
(一)新闻从业者的政治参与:从传统媒介到社会化媒体
(二)新闻从业者的社交媒体使用模式
(三)新闻从业者的社交媒体效能感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方式
(二)变量测量
三、统计分析
(一)新闻从业者社交媒体效能感和政治参与的职业差异
(二)新闻从业者社交媒体运用的政治参与效应
四、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媒介与文化
基于可用性视角的用户技术选择与接受研究——以智能手机密码系统为例
一、前 言
二、文献综述
(一)智能手机密码系统
(二)可用性的界定
(三)可用性与技术可接受性
(四)可用性的维度
(五)智能手机密码系统的可用性维度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设计
(三)被试对象的选择
四、研究结果
(一)关于使用效率
(二)关于记忆效果
(三)关于出错情况和主观满意度
五、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论网络吐槽解构大众文化神话的功能——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一、神话的表意机制
二、“好爸爸”神话的建构
三、吐槽是一种另类解码
西方新闻摄影中死亡主题的视觉文化分析——以近十几年部分荷赛世界新闻摄影奖和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图片为例
一
二
三
四
参考文献
媒介融合视域下我国传统媒体转型与制度创新研究综述
一、用新媒体融合传统媒体的研究
二、用互联网思维推进新老媒体“一体发展”的研究
三、关于传统媒体转型去向的研究
四、关于传统媒体转型的具体操作思路研究
五、对媒介融合风险的研究
六、媒介融合视域下制度创新的研究
参考文献
新闻传播史
清代“邸报”版本问题初探
一、清代邸报的抄本与印本
二、清代邸报的“一源多本”现象
三、清代邸报的“大号本”与“小号本”
四、清代邸报的“官方本”与“非官方本”
“抗战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盟国的媒体交往与宣传合作
一、战时重庆成为反法西斯盟国媒体的远东活动中心
二、与英美两国的官方宣传合作
三、在重庆快速发展的盟国新闻活动
四、接待、服务来访的盟国传媒界人士
五、为消除涉华不利言论同盟国媒体的直接交涉
六、简短的结论与启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报群众工作部的历史演变
一、源起:走群众办报路线应运而生
二、动荡的20年
三、涅槃:从拨乱反正开始重整旗鼓
四、勃发: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新的需求
五、式微:市场化浪潮袭来日益艰难
六、衰落:互联网时代到来撤销改组
七、结 语
参考文献
近代“有闻必录”观念的是与非
一、引 言
二、“有闻必录”观念在近代的出现及实践
三、“有闻必录”观念受到的批判和纠正
四、“有闻必录”观念在近代条件下的合理性
五、结 语
来华传教士对美国感知中国形象的影响及意义
一、美国的中国形象主要来源渠道
二、来华传教士对美国中国观产生重要影响
广告传播
对“广告社会化”与“社会广告化”的批判分析
一、文献梳理中的问题意识
二、“广告社会化”:广告工具理性的目的及批判
三、“社会广告化”:广告意识形态的建构与话语霸权
四、从“广告社会化”到“社会广告化”:广告对公共领域的入侵和控制
五、思 考
自媒体平台的营销模式及其对广告生态的影响——以网络流行文本“段子”的营销模式为例
一、问题缘起
二、“段子”的由来以及网络传播
(一)“段子”溯源
(二)“段子”的社交化与移动化
三、“段子”的运营与营销现状
(一)运作特点:经纪与平台双轨制
(二)营销形式:以植入与转发广告为主
(三)盈利方式:广告为主的多元化拓展
四、“段子”模式的思考与讨论
(一)内容:UGC的再度崛起与分化
(二)运营:减少对巨头的依赖
(三)场域:段子作者、用户与品牌三方的相遇
(四)故事:消除抵触心理的方式
五、“段子”模式对广告生态的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互联网、大数据、营销传播结构主义视角下我国高校广告教育体系的解构与重构
一、问题的提出
(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广告行业的生存模式和发展策略,广告教育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二)结构主义教育的研究
二、我国高校广告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
三、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导致广告教育体系的解构
(一)广告教育体系解构的根源——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所带来的广告行业生存环境的变化
(二)广告教育体系解构的路径:广告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导致广告教育体系内部诸要素之间冲突的产生
四、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广告教育体系的重构
(一)广告教育体系重构的风向标:树立“大广告”教育的理念
(二)广告教育体系重构的主路径:课程改革
(三)广告教育体系重构的驱动力:实践教学
(四)广告教育体系重构的关键:教育过程诸要素的自我调整
(五)广告教育体系重构的保障:教育评价
第六届华中地区研究生新闻传播学术论坛获奖作品
国家传播体系与欧洲公共领域的兴起
一、系统论视角下的国家传播体系
(一)系统与环境
(二)自我再制与自我参照
(三)社会进化与系统功能分化
二、国家传播体系的建立与欧洲公共领域的形成
(一)早期印刷媒体与公共领域:传播体系的分化
(二)媒介所有权的变化与公共领域的组织化
(三)从政治意见向市场导向:传播体系内外部的自我参照
三、结 语
台网联动中微博话题的衍生机制:“媒体属性”与“社交属性”的双重作用
一、话题孕育机制:“电视母体”冷媒介属性的影响
二、话题扩散机制:“社交网络”群体性特征的影响
三、话题裂变机制:“微博平台”自媒体个性的影响
书 评
《传播学内容分析研究与应用》:一本难得的方法论佳作
为了被忘却的媒体良知——评《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
一、丰富的史料
二、多元化的叙事角度
三、深刻的反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