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落:互联网时代到来撤销改组
2003年3月,党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强调新闻宣传和新闻改革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提出要有意识地用散文化的语言来软化时政新闻的“硬”,给时政新闻的冷色调增添暖色。主题报道也要更多从百姓视角切入、从小角度切入进行报道方式的创新〔42〕。党报改革始终强调走群众路线,但仅仅从百姓视角切入改进报道角度,以散文式语言软化新闻话语,不是挽救党报的“治本”良药。从21世纪初开始,曾经长期占据我国报业主流地位的党报,正在逐渐远离主流轨道,出现一种党报的“非主流化”,或者说“边缘化”的趋势。
与此同时,群工部的地位也在进一步边缘化。梁衡在2003年传媒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关于传媒充分传播与有效监督的几点思考》明确指出了:“现在我们各个报的群工部都在萎缩,‘文革’前群工部基本上是各报最大的一个部,收转人民来信,现在都萎缩到各报的一个边缘部门。”〔43〕
在整理历年来的群工部相关资料时,笔者发现21世纪前10年是群工部撤销的一个高峰期。2007年,张春林对川、渝、黔、鄂、沪、浙、苏7省市12家党报的群众工作的调研中,发现只有《贵州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解放日报》这4家党报还保留了群工部这一机构。《人民日报》在2007年撤销了群工部,将一部分工作并入了社会新闻部。《内蒙古日报》在2008年底至2009年初进行了改制,撤销了群工部。〔44〕
群工部的部门变化对党报群众工作的影响非常大,直接导致报社的群众工作职能被分解。重庆日报群工部被改为社会新闻部,负责接待群众来访,通联工作则划归区县新闻部负责;《苏州日报》群工部撤销后,群工职能先被划归总编室,后成立了社会生活部来负责群众接待和热线工作,通联工作则由集团新闻研究室负责;《四川日报》群工部撤销之后曾经把群工职能划入理论评论部,2002年5月,又交由新成立的新闻专刊部下辖的热线工作室来负责相关工作,2003年11月,新闻专刊部撤销后,热线工作室被并入新成立的社会新闻部,2005年,社会新闻部与体育部合并成立社会·体育部后,群工热线职能彻底消失。之后,报社再没有设置专职的部门来负责舆论监督工作,而通联工作一直由记者部来承担;《成都日报》于2001年复刊时就没有设置群工部门,而由社会新闻部(后改名社会调查部)的党报热线负责群众工作;《浙江日报》群工部撤销之后,群众工作职能划到记者读者部;《新华日报》群工部跟记者部合并成立了记者通联部〔45〕。除此之外,一些党报的网上平台接手了原本群工部通过收信、接听电话收集民情的工作,如《恩施日报》主办的恩施新闻网,自2005年恩施州两会起,均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网站做客,通过论坛、聊天室与网民互动,并形成常态接访机制〔46〕。
于是,面对社会环境的巨大变迁,党报群工部迫切需要创新群众信访工作,谋求新的发展路径,进而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舆论引导能力。他们或开始联手外力,跨媒创新发展,或走品牌道路,打造舆情监督的品牌栏目。
部分党报群工部联手学界或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开展舆论监督工作。《解放日报》群工部立足舆情的收集和分析,从2006年起,群工部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合作推出每月一期《社会调查》版,通过抽样调查来反映群众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报社群工部提出抽样调查选题,双方一起设计问卷,再由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师生执行调查统计结果,使调研数据做出的新闻更具有科学性、指导性〔47〕。由《闽西日报》群工部和龙岩市政协提案委联办的闽西日报《提案之窗》栏目每周在社会新闻版登2次,重要提案则放在舆论监督版刊登;对《提案之窗》栏目的见报作品,报社定期组织评奖,颁发获奖证书;《提案之窗》栏目自2008年秋开栏,已先后刊发了21项选题,内容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48〕。《厦门日报》的“监督在线”栏目在市纪委、市监察局的支持下,与市纠风办签订了合作协议:报社通过热线了解群众提供的线索情况后,由市监察局、纠风办召集“监督在线”主创人员、市行风代表组长、纠风办相关人员参加的例会讨论后组稿;初稿送交市监察局、市纠风办审查定稿;这个流程既起到把关、把度的作用,还兼顾了新闻的特点,同时又促进了纠风工作、行风评议工作〔49〕。
部分党报群工部与民生相关单位合作,努力打造民生服务热线平台,获得群众的欢迎。如《武汉晚报》经过深入考察论证,在整合原有新闻热线资源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读者服务平台”:首批吸收9家服务商加盟,涵盖了交通出行、教育培训、搬家、医疗保健、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居家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托热线走进社区,为百姓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50〕。《许昌日报》群工部主办的新闻调查版,触角伸向百姓生活的方方方面,诸如水电气暖、环境保护和市场动态等;报纸版面也进行了扩大,增设《热线民生》专版,具体内容涵盖城建、环保、质检、文化、卫生、物价、通信等多个领域〔51〕。
即便有创新性的群工活动和栏目,党报群工部也难挽颓势。统而观之,除《解放日报》、《福建日报》等少数党报的群众工作相对搞得不错,党报的群众工作职能整体正在萎缩。〔52〕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传媒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在愈发强调传媒职业化、专业化的今天,党报群工部那种兼有信访、行政、采编的职能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政治、经济和文化宣传工作等都已成立了相应的专门部门来负责;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全面改革的黄金期和攻坚期,利益重组、矛盾多发,维稳成为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表现出了重主流、重宏观的倾向,而对社会矛盾的关注、对群众意见的反映相对弱化。从社会大环境来看,此时都市报的社会新闻部门纷纷开始关注民生新闻、公民新闻,压缩了党报群工部的生存空间。而随着2005年5月1日新修订的“信访条例”正式实施〔53〕,各级党政机关陆续设置了专门接收群众投诉意见的信访部门,报纸的群工部门不再独自承担党政机关的接访工作。光明日报原群工部主任王忠人认为,党报群工部工作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不见报的工作,包括接待群众来访,阅转来信,编写《读者来信摘编》内部刊物;另一部分是见报的工作,通过选登读者来信进行宣传报道,这是部门工作的重点,也是报纸与党政职能部门处理群众来信的主要区别〔54〕。也即是说,党政机关的信访部门无法完全替代报纸群工部门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