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快速发展的盟国新闻活动

三、在重庆快速发展的盟国新闻活动

重庆是美、英、苏等盟国政府和军队在亚太地区进行新闻活动的主要舞台。美国在重庆的外交机构的新闻活动十分活跃。1943年3月,美国大使馆出版周刊《大美晚报》。美国新闻处时常放映电影,并有流动放映车到各地巡回放映,同时展览新闻照片。〔20〕美国新闻处无线电部还派人参加了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的英文广播和节目制作,并监听日本电台广播。在抗日战争后期,在中国境内的美国军队数量增加,美军陆续在成都、桂林等地设立军用广播电台,以供驻华美军官兵收听新闻和文艺节目之用。1944年10月,美军新闻机构还在重庆白市驿机场建立广播电台,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的美军官兵收听新闻和娱乐节目。英国、加拿大驻重庆大使馆也都办有报刊发行。

美英等国在华机构在重庆还推动或帮助中国新闻界创办了《联合画报》、《大战画集》等出版物,其中,尤其以《联合画报》历史最长、影响力最大。该画报最早的主办机构是联合国幻灯电影供应社。这一机构是中美英三国的宣传部门合作,在中国“大后方”城市举办图片展览,放映电影,宣传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的专门机构。1942年9月25日,该社在重庆创办《联合画报》,美国人温福立任发行人,中国人舒宗侨为总编辑,为半月刊,内容主要为时事照片。1942年12月,《联合画报》改组为独立经营的出版机构,不再隶属于幻灯电影供应社,而由美国战时情报局(U.S.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USOWI)的在华机构主管,并从1943年1月1日出版的第8期起,改版为周刊,每期四开二张八版,加强了出版力度,还采用美国至重庆的无线电从美国传真照片,时效性显著增强。〔21〕

重庆时期《联合画报》最高发行量近5万份,“在大后方特大小城市有一百多个代销处,在成都、昆明等处利用盟国军用运输机运送,并由报贩在街头叫卖。凡是与盟国有联系的军队(如在印缅战场的部队)都可看到这份画报。……画报为了进行对敌宣传,每期以一定数量的图画版由盟国空军带到沿海城市散发,收到用‘纸弹’攻心的效果。这样工作继续了两年多,对敌人震动很大,使沦陷区人民,受到莫大的鼓舞。有次安徽某地一日本兵,看到画报上盟机轰炸日本的照片,手指着照片,表示日军回不去了”。〔22〕

苏联政府以驻重庆大使馆为中心的新闻活动也有声有色。1941年10月,苏联大使馆新闻处出版日报《新闻类编》,直至1946年3月。同他国大使馆一样,举办新闻摄影展是苏联大使馆在重庆新闻活动的重要形式,苏联建国25周年影展、苏联三大名城保卫战照片展览、莫斯科照片展览等都产生较大反响。〔23〕

与美英等国不同的是,苏联在上海的国际宣传工作长期存在并且较为集中。抗日战争爆发以前,苏联在上海设立领事馆,塔斯社在上海设有分社。1941年夏天,德国入侵苏联,上海在苏联国际宣传整体布局中的地位更有提升,以上海为基地加强国际广播尤其得到重视,“以苏商的名义创办了中文版的《时代》周刊和‘苏联呼声’广播电台。‘苏联呼声’台,呼号XRVN,使用汉语和上海话、广州话以及俄、英、德语播送新闻节目。主要内容是报道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消息和评论、苏德战争公报、苏维埃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情况等”。由于在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之前,苏日外交关系一直得以维系,而苏联的广播宣传内容又只谈苏联,不涉及中日战争和亚太局势,所以日本一直未对苏联在上海的广播宣传进行干涉。一直到苏联对日宣战,“苏联呼声”台才遭到日军的查抄,但是,仅仅“过了几天,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该台又恢复了广播”〔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