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走群众办报路线应运而生

一、源起:走群众办报路线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后,党开始了新的办报探索,既不能像民国时期的同人办报,也不能学资本家办报,所以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显示出一种全新的风格、一种茁壮的生命力。这主要体现在共产党是走群众路线的,特别看重全党办报与群众办报。查阅党史资料,1948年6月4日,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强报纸通讯工作实行全党办报的通知》:“浙江日报所举办的‘社会服务栏’目前已收到来信询问我党政策及其他相关职业,学习,作风等许多问题。估计这些询问今后还会多起来。这是我党联系城市群众,了解人民思想情绪的重要办法之一。”〔5〕1948年9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开展〈东北日报〉通讯工作的通知》要求:应密切与群众联系,反映群众的情绪、生活、需要和要求,注意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并要在群众中考察我们政策执行的情况,和听取群众的批评。〔6〕这时,党逐步在党报建立了主持群众工作的专门部门,并在报纸上为其开辟了专栏。

1950年,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党报处理群众来信时指出:“应设立适当人数的专门机关或专门的人,处理这些信件。”〔7〕1950年,新闻总署发布《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要求改变现有的妨碍联系实际的编辑、采访、通讯、联络等项工作各自为政的状态,建立编辑部门统一集中的领导,并应按照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实行适当的分组〔8〕。按照这一要求,人民日报社和省、市委党报编辑部设立了以下各部(组)——国内政治、工商(或财经、工业)、农村、文教、文艺、国际新闻、理论、群众工作等;从这时起,群众工作部正式成为各级党报的一个部门,党报群众工作得到了空前发展〔9〕

孟晓阳在访谈中谈到,安徽日报在成立之初设置了编辑部、政治部和群工部三大机构。其中编辑部负责编辑稿件;政治部来源于部队,整合了所有和办报业务无关的后勤、人事、行政工作人员;而此时的群工部则包含记者组、群众组和资料组三个工作组。记者组的职能主要是管理各地市的记者;群众组也叫信访组,主要职能是联系群众,群众写给报社的信件,群众组负责整理和回复,解答群众的问题;资料组的职能是安排专人收集整理每日的报纸资料,以备各部门日后查询资料的需要,后演变为《安徽日报》资料室以及《安徽日报》新闻研究所〔10〕。已80高龄的王中义老师回忆起他的办报经历时提到,1962年,当他从新华社安徽分社调到宿州,协助宿州市委复刊市委机关报《拂晓报》〔11〕时,就设置了群工部这一机构〔12〕。资料显示,解放日报创刊时设置了社会服务部、夜班编辑部和新闻采访部;作为报社的“三驾马车”之一,社会服务部的主要作用是联系读者,其宗旨是反映群众心声,开展舆论监督,弘扬社会新风,为民排忧解难〔13〕。可见,党报新闻应该源于群众,系于群众;这是党报群工部最初的工作定位。一些党报建制之初就把设置群工部作为一个重要机构,后从群工部里面才派生出记者部门、资料部门、新闻研究部门以及信访部门。

人民日报群工部主任聂眉初提到,“在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时,每封信到报社都登记,都有存根,经手人对每封信都把内容摘要和处理情况记在卡片上。有人专门做档案工作,从卡片上可以知道每封信的去向和处理情况。管理档案的人可以通过卡片监督经手人处理是否及时得当。如果有人积压来信,不认真答复读者的问题,或处理的不恰当,则都能及时发现批评。那时对接待群众来访很重视,都是水平最高的编辑轮流值班接待来访,节假日也不休息。来访内容定期(有个时期每周一次)在报上综合发表。对重要的问题要写专题述评,有的要进行深入采访”〔14〕

由于记者匮乏,当时各级党报主要依靠通讯员办报,群工部的职能之一就是联系、培训、管理通讯员;党中央在各级党委设立宣传部,宣传部下面成立通讯组,党报群工部还负责联系党委通讯组的工作;党中央下文件要求任何社会组织,小到生产队、班组车间都要成立读报组,由各组组长利用空闲时间主持读报,群工部则需负责小组读报的落实工作。当时的党报群工部工作量大,事务繁多,部门普遍设置有50多人〔15〕。这是20世纪50年代群工部发展的高峰期。

从1953年起,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党的工作重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过渡,“变农村革命时期办报为城市建设时期办报”成为第二次党报改革的内在动力。1956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社论《致读者》,指出这次改革将报纸的“立足点”由“党组织的需要”调整为满足“读者需求”,确立了党报的性质为“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在“扩大报道面”、“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思想指导下,在“双百”方针所营造的相对开放和宽容的框架内,新闻工作者的观念得到了更新和解放〔16〕。1955年,王中义刚进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他提到当时的报纸非常看重群众工作。1956年,文化界思想活跃,当时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王中〔17〕经常邀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报社老总和群工部主任来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而这些业界名家非常推崇“邹韬奋精神”,积极与学生分享他们的群众工作心得:读者来信栏目如何办,怎样为读者服务。系里老师给学生上课也多是宣传邹韬奋的“为读者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办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