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预见到了人类世界的视觉化将是必然的潮流和趋势,也就是所谓“世界图景的出现”。他说:“世界图景指的并不是一幅关于世界的图画,而是作为一幅图画而加以理解和把握的世界。”〔1〕“视觉转向”、“图像转向”趋势主要体现在电视、电影、报纸、书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介伴随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地制造出种种视觉符号以加强可视化。十分明显,我们的世界正在体验着“图像富裕”时期的公共图像文化狂欢。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不仅代表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代表新的传播理念的发展和成型。同时,它又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变换〔2〕。
视觉文化时代的生成绝非偶然,其诞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当代消费文化的大当其道是视觉文化时代降临的先导条件,也就是说,我们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更是商品背后蕴藏的信息与符号价值所累积而成的商品意义,而恰好图像或视觉本身就代表了商品的寓意与欲望消费。其次,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其为视觉文化的传播搭建了媒体舞台,即媒体技术的普及与大规模应用重构着大众的行为方式与思想状态从而驱使视觉文化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挺入大众传播时代。再次,大众社会对浅度视觉文化的期待使得当今社会沦为碎片化、平面化视觉体验大量侵袭的“视觉熔炉”,大量的视觉刺激、感官满足与形象消费成为大众物化主义的象征〔3〕。因此,视觉文化时代具备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即视觉化、大众化与后现代性。
最早提出视觉文化概念的是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其在《电影美学》一书中指出,“视觉文化,其含义是通过可见的形象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能力”〔4〕,在巴拉兹之后,又有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讨论,其后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电子研究中进一步强化了视觉文化主题并论证了电子媒介文化的到来。西方众多的艺术史家、电影史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哲学家从思想、文化、艺术、心理、生理、技术等各个方面对视觉和视觉文化进行了专门性的探讨,出版了大量丛书、专著、读本和文献综述。论文集主要有霍尔·弗斯特主编的《视觉与视觉性》,由鲁曼·布瑞森、米歇尔·安·霍里、凯斯·莫克西主编的《视觉文化:图像与阐释》,由伊安·赫伍德和贝瑞·桑迪威尔主编的《阐释视觉文化》;专著有马丁·杰伊,J.伯格《看的方式》,莫尼克·西卡尔《视觉工厂》,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卡洛琳·M.布鲁墨的《视觉原理》等〔5〕。
近年来,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视觉文化的转向及其性质研究;视觉文化的历史形态及谱系研究;视觉文化的美学特征及其批判;视觉文化与影视新媒体;视觉文化与文学演变研究〔6〕。国内视觉文化研究最早和影响最大的是周宪。他认为国内对视觉文化研究有三种范式,即教育学与视觉文化;艺术史、美学与视觉文化;作为文化研究的视觉文化研究〔7〕。梅琼林认为,视觉文化的缘起是作为人性基础的视觉精神、作为视觉土壤的空间价值语境、作为视觉机器的视像媒介技术共同作用形成世界对象化价值运动〔8〕。但是,近年来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中还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缺乏对视觉文化研究方法的探讨;对视觉文化的批评多于建构;进一步解决视觉文化理论本土化的问题。
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很早就讨论过摄影与死亡关系。巴特认为,就人类学而言,死亡必得在社会里有个位置,古代以纪念碑代不朽的传统现在就在为了保存生命而拍摄却制造了死亡的照片里。他也用符号学方法阐明了照片是死亡的象征,摄影借助“这个存在过”的本质面向死亡敞开“刺点”〔9〕。
基于以上巴特对摄影与死亡关系的深入研究,不难看出摄影作为“瞬间的艺术”对于“留住永恒”有其独特的魅力。摄影艺术的最终产物——照片,其中对死亡概念的隐喻,不仅仅指摄影作品所展现的死亡或照片质料与媒介的腐朽,而会更多的指向摄影本身与死亡之间的同质性的吻合。因此,照片的意义也在于使得自己的“瞬时”从时间线中解脱,从而逃避被下一秒所取代的宿命〔10〕。另外,摄影产生的年代正是对死者和死亡的态度发生深刻社会变化的时代。照片作为一种日常纪念物,它让人想起死亡,但它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塑造死亡的新方式。工业化社会的经验导致了死亡的去神圣话,死亡的经验从现代早期的公共性的宗教意识转换为私人性的、用医学方法处理的现代性病例。
在当代视觉文化的冲击之下,“死亡仪式化”由此转向“死亡图像化”。死亡随着死亡图像增殖,成为再度进入日常生活的寻常事件,这就造成摄影有时虽表现了死亡题材,但却使得死亡话题如此熟悉以至难以唤起悲痛情绪,因而稀释受众对死亡的敬畏、尊重与伤悼。死亡在图像中出现,生命体验亦在记忆中复现——即“借助照片能指的客观暗示而维系着死者之为死者的记忆”,使得死者的死亡事件(能指)与活者的死亡感悟(所指)由彼及此,驻足死者彼时的生命经验,等候活者此时的死亡体验,同时会合于照片〔11〕。正如苏珊桑塔格在1973年说到“所有照片都是死亡的象征,拍照片就是参与到另一个人(或物)的死亡、脆弱和易变之中。正是通过分割此刻并将其凝固,所有照片都印证了时间的无情流逝”。
本文试图以荷赛世界新闻摄影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图片,这些具有西方摄影主流奖项的权威代表的新闻摄影经典图片出发,统计其中相关死亡主题图片的数量并分析其报道手法、报道主体、场景选择、符号选择以及频次等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其报道方式、传播特点以及死亡的视觉性是如何被构建的。此外,还以期在符号学、格式塔心理学、话语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等理论的框架之下深入分析摄影获奖作品从而为今后新闻摄影关于死亡性视觉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