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结  语

七、结  语

党报的根本生命力是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群众工作永远是党报的力量之源。2011年,中宣部、外宣办、广电总局等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上提到:“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55〕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颁奖报告会上提出:“要始终坚持服务人民为本,把‘人民’二字镌刻在心灵深处,贯彻‘三贴近’要求,坚持不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深入基层一线,把更多的镜头、版面对准普通群众,把新闻写在广阔大地上。”〔56〕

那么,党报改革的出路何在?在于践行群众路线。如何践行群众路线?在于真正将群工部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以媒介融合的思路去办群工部,与新媒体相结合去做群众工作,或许是党报改革的一条可行之路。整理资料时也发现一些让我们欣喜的实例:《金华日报》群工部同时也是“金华市市民援助中心”,每天接到不少百姓的电话,投诉、咨询,或是谈观点看法;这些来电为记者做新闻调查提供了线索,记者针对线索调查采访,稿件就刊登在群工部主办的《记者调查》版〔57〕。《温州日报》群工部的“党报热线”专版与政府职能部门协作创立了“党报公众服务网”,邀请了32家政府部门、公共服务单位加盟:32家成员单位负责人轮流接听热线,参与互动,与读者直接对话,读者投诉问题的解决率达80%以上〔58〕。解放日报群工部的《3·15为民咨询服务》项目已经坚持了24年,为民咨询的对象从最初的家电行业扩展到水、电、煤、出租车等公用事业,随后扩展到饮用水、乳品行业,再是银行、保险、旅游、航空等行业;2012年又把京东、当当等新兴的网购服务商召集进来——每一次扩容,都为新的消费群搭建了服务平台〔59〕

新媒介的迅猛发展,让党报在新的技术冲击下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心里装着群众、眼里看着群众,真正沉下身子,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愿出发挖新闻、做新闻,竭尽所能为群众服务,赢得群众的信任是根本,如何传统的思维,与时俱进,才是盘活媒体在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有效路径。

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和深度访谈,对群工部发展起伏脉络的梳理,重现了从20世纪50年代群工部建立,到80年代重获新生,90年代之后逐步的边缘化,到2000年后式微甚至湮灭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历程。笔者认为,这一脉络的梳理分析过程,不仅折射出了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的变迁历程,也是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一个缩影。正如王明国老师所言,在我国,对于新闻群众工作的研究,目前还是一块处女地。加紧新闻群众工作学的研究,建立和健全新闻群众工作学,丰富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宝库,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任务。当下,研究党报群工部,研究党的群众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框架中意义重大,也是解决党报群众工作中依然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党报群工部的经验需要总结和继承,教训也需要吸取,但这方面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的群工部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

笔者也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群工部所做的群众工作是值得肯定的,群工部从诞生到今天的衰落,其职能不断在被其他部门替代、分化,表面来看我们的群众工作的外延在不断扩大,但这种扩散化的群工部职能真的能有效发挥群工部几十年总结的群众工作经验吗,这还有待商榷。新媒介技术变革以及市场经济改革是否是群工部衰落的根本原因呢?我们的党报的改革路线是否还有待反思?与此同时,关于探究群工部的起落与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党报改革中如何让群众工作与时俱进发挥它的作用等问题,本文不作赘述,笔者将再撰文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