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邸报的“大号本”与“小号本”
据笔者研究发现,就版式的大小而论,清代邸报还存在“大号本”与“小号本”之分。所谓“大号本”是指版式较大,内容较为丰富的邸报本子。而所谓的“小号本”,则是指版本较小、版式精致、内容精选、传播较快的邸报版本。
《六部成语注解》一书中,谈到过清代邸报的大小版本问题:
“京报等次京报有小本抄写者,此类最佳。本日早间之事,晚间即可看见。有大本黄皮京报,分二种:一种全备无遗,一种间或不全。大约昨日之事,今日见之,此为中等。又有窄本黄皮报,曰题奏,全稿参差不全,往往此日之事,数日后乃得见,且每日换新者,即将旧者取回,看者不能存留,此为下等。其价值之贵贱,即以上中下等次而定,间有低昂,不能大相悬殊也。”〔25〕
《六部成语注解》关于大小邸报版本的解释,主要是根据信息传播的速度来判断。传播速度快的即为好的本子,如小抄本,本日早间之事,当晚即可看见,此为最佳版本。而那种昨日之事今日见之的大本黄皮京报,虽然本子较大,内容较全,也只是属于中等档次。至于那些专登题奏又参差不齐的窄本黄皮报,往往此日之事数日后才得见,传播速度太慢,不能满足人们的新闻欲,只能是最差等次了。《六部成语注解》已经充分认识到《京报》的新闻时效性特征,实属难能可贵。
其一,“大号本”,又称长编本。它是一种较为详细刊登朝政信息的邸报版本。即上文所言之“大本黄皮京报”一类。就内容来说,“全备无遗”,“间或不全”。总体上看,信息量较大,内容较广,它更加接近于六科廊房的邸报“祖本”。“大号本”每日一期,属日报类型。每期一本,大约40页左右,20大张对开。就目前研究来看,多为手抄本。由于“大号本”发行的时间不够快,新闻时效性稍差。主要用于阅读而后收藏的。
邸报“大号本”的阅读对象一般是清政府的高级官员,如在京的内阁大臣、六部掌印、王公贵族等;地方官员如各省总督、巡抚等。他们需要阅读和关注较为详细的各类臣僚的奏章资料。“大号本”,按照今天的说法,类似于新闻的深度报道。由于这类官员毕竟人数有限,而且时间要求不太强烈,因此,“大号本”一般无需版印,抄传即可。“大号本”的特点是:完整全面、内容翔实、信息量丰富,版本质量中等。与“大号本”类似的是“窄本黄皮报”,不过其内容往往不全,信息较为陈旧,版本等次最差。
其二,“小号本”,即精选本。它是指内容单薄、信息量较小,但是内容均为重要的一种邸报版本。它是将当日邸报中最具新闻性的内容,精编成一小册。更为重要的是“小号本”发行速度最快,一般当日早间之事,当晚即可知道。即王士祯所谓的“晚帖”,相当于今天的晚报、快报。一般为日刊,也有双日刊的。版面只有“大号本”的一半大小。每本邸报页码不一,或多或少,多有50来页,少则几页不等。内容的多寡主要是根据当日邸报信息的重要程度而定。如果当日邸报的重要内容较多,则本子的页码就多一些;如果相反,则少一些。其中,“宫门抄”应该就是这种“小号本”的典型样本。
“小号本”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各省以及省以下的下级官员。这类下等阁僚平日获得朝政信息的渠道不畅,但又有强烈获取朝政重要新闻的欲望,于是,他们各显神通,通过各种渠道求得这类“小号本”的快报。有的甚至花高价从在京的文吏那里购买,也有人花较少钱从各级官员或各地的文吏处租来阅读。由于读者的层次较低,容量较大的版本收费较高,一般消费不起,而“小号本”收费偏低,因此,“小号本”邸报往往销量较大。为了满足各地方中下层官员的阅读需求,各驻京提塘报房或民间报房,纷纷抄印,发往各地。
方汉奇先生对于“京报”的容量有过研究:“京报一般一天一出。因为内阁发抄的时间在下午,出版的时间往往要拖到黄昏或晚上。春节前后的一个多月里,国制(笔者注:疑字有误)期内和重大新闻稿件不多的时候,也常常改出两日刊或多日刊。京报全部为竖排,一行到底,每行一般为22个字,每页14~18行不等,每期的总字数也不完全一样,少的时候仅千把来字,多的时候可以达到5000多字。”〔26〕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出清代邸报的“大小号版本”的问题,但是他已经明确认识到清代邸报的分量差别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