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的表意机制
在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法国学者罗兰·巴特的“神话”概念及其分析方法占有一席之地。简单地讲,巴特的“神话”概念是指借助照片、电影、报道、竞技、戏剧表演、广告等符号文本,〔2〕隐秘地表达、述说出来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而且,从表意机制上讲,神话的表达或诉说具有欺骗性,这种欺骗性源自神话的符号表达将历史化、语境化的意义、价值及意识形态“自然化”。在《神话学》初版序言中,巴特写道:
面对“自然”经常产生难以忍受之感,报刊、艺术、常识不断地拿“自然”来装扮现实,使之呈现“自然”之貌。我们生活于现实这一存在物之中,尽管如此,它仍然完全是历史的现实:总之,在时事的记叙、报道中,我看到“自然”和“历史”每时每刻都混同难辨,我想要在表面看似得体的“不言而喻”的叙述中重新捉住意识形态的幻象,我觉得这幻象就藏匿于叙述之中。〔3〕
我们可将这段话理解为:神话的表达或叙述是一种隐秘的意识形态“编码”(encoding)行为,它将特定历史语境中形成的意义与价值隐匿在具体的文化文本之中。神话这一概念的价值在于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大众文化制造、传播政治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隐秘力量。借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巴特揭示了神话表达将意识形态、价值观“自然化”的表意机制。在索绪尔那里,能指和所指的联结构成符号。在巴特眼中,神话也是一种“符号学系统”〔4〕,且分为两个层次。(见下图)首先是“直接意指层”,语言符号的“所指”即文字或其他符号形式的字面意义,这种字面意义被社会普遍认可,不会产生太多争议;而在“含蓄意指层”,神话的“所指”则是隐秘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实际上,含蓄意指层的神话“所指”是一个较为开放的空间,具有多种意义阐释的可能性。〔5〕虽然神话制造者(传播者)希望通过自身的编码行为表达自身偏好的意义与意识形态,受众作为神话的“消费者”亦往往把“意指作用”当作事实来读解。〔6〕但含蓄意指层的开放性仍然为受众另类的、颠覆性的解码行为预留了可能性。
正是由于神话表意机制的隐秘性,巴特倾向于以批判立场来看待大众文化制造的神话,认为“神话的功能是扭曲”〔7〕,是操纵和欺骗。我们认为,大众文化本身就具有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功能,对于公众而言,关键是能够识别、揶揄、嘲弄那些陈腐的、具有欺骗性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即“解构神话”。按照传播学“积极的受众”(active audience)观,视听节目的受众、新闻的读者是能动的、具有批判能力的,能够积极地进行符号解码和意义生产,而且,针对特定文本,受众的“吐槽式”解码行为具有明显的价值或意识形态上的解构倾向。虽然,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是复杂的、充满争议的,大众文化文本隐秘地表达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并非总是具有欺骗性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所有价值和意识形态都应该被解构,当主流价值或意识形态被解构之后又如何重建。基于此种考量,我们才能辩证地看待如今流行的网络吐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