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媒体转型的具体操作思路研究

四、关于传统媒体转型的具体操作思路研究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以后,要加强对新媒体的技术应用,再造生产流程和生产机制。张志安认为,报业集团在媒介融合过程中,要逐步打破以“报纸”为核心的生产流程,建立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全新生产机制。(张志安,2015)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还有很多,都主张用“中央厨房”取代此前分散的“办公单间”,用“协作”代替“单干”,进而实现生产流程和生产机制的再造。如刘永坚认为,媒体融合需要四项技术集成运用,即用户中心梳理用户消费信息,构建决策系统和精准投送系统;移动端数据采集器采集用户各项数据,为数据挖掘打基础;数据中心用来打通业务数据、内容数据、消费数据等,便于企业数据打通、可视化及便捷的管理;知识库用来搭建内容汇聚复用系统,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动态重组、多元发布、多渠道融合、多平台互动。(刘永坚,2015)这四项技术集成的运用实际上也是对传统媒体生产流程和生产机制的再造。

以上是将传统媒体看作一个整体来探讨其转型的具体操作思路。更为具体来讲,传统媒体的转型主要是报刊、广播、电视媒体的转型。其中,对于广播电视媒体转型的研究是传统媒体转型研究的焦点。在广播电视媒体转型的具体操作思路方面,谷虹提出了以信息平台为核心的平台融合发展战略。他认为,我国广电行业应该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立足自身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一方面通过内外联动,盘活存量,实现内平台化;另一方面,通过中心发力,吸聚资源,实现外平台化。另外通过“DVB+OTT模式”的业务重组,实现包括基于内容分类和双向互动技术,为用户提供“直播点播融合”的视频节目;还包括基于用户行为监测和大数据技术,为用户提供“关联推荐和智能推荐”等视频增值服务;并最终由此带来基于内容关联、兴趣关联、用户关联、位置关联、数据关联的多种商业模式创新。(谷虹,2014)谭天就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问题提出了“一体两翼”的融合策略,即以内容生产运营为主体,自建平台和对接平台为两翼。希望通过更好地运营内容服务用户的“双平台”战略,找到电视媒体转型的进路。(谭天,2015)卢钊凯在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的研究中提出用IP(全称为: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意即知识产权)打通全媒体产业链条。他认为,新媒体的IP产业发展路径虽然清晰,但其IP资源却相对有限。广电媒体几十年来所经营的IP品牌,范围广泛层次众多,更具有全媒体产业开发的价值,一些深入人心的IP在新媒体生态下可以催生出巨大的长尾效应,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广电媒体集团的IP应进行分级化处理,而全媒体产业链设计应以新媒体IP为核心进行布局。(卢钊凯,2014)

而在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转型的具体思路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果。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认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要推动报刊业的科学发展各单位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第二,加强媒介融合,推动科学发展;第三,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第四,推动报刊兼并重组,打造一批骨干传媒集团。(李军,2015)在媒介融合时代,党报正面临着“洪水泛滥”、“随波逐流”、“泥沙俱下”的三大挑战,“开源”、“清流”、“引导”、“灌输”是应对挑战的四条基本路径。“开源”即拓展互联网思维,增强党报优势;“清流”即抓住传播时机,排除杂质干扰;“引导”即把握党心民意的共振点,因势利导;而“灌输”则是要增强针对性,提高新闻内容质量。(曹然、丰纯高,2015)朱静雯认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消费类期刊应在内容生产层面、产品结构层面、传播方式层面和广告经营层面进行产业创新。在内容生产层面,一是通过社会化在线内容抓取进行内容获取,二是以内容处理加工为主的层级开发模式进行内容生产;在产品结构层面要由原始性期刊产品、后生性期刊产品向再造性期刊产品转型;在传播方式层面期刊的流通应该才能够单纯的实体发行向多形态、多平台、多终端转移;在广告经营层面应该通过数据收集对用户进行个性化定制,并开发基于RTB的程序化购买。(朱静雯、李靓,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