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 语
“有闻必录”的新闻观念伴随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百余年时间,其思想源流可以追溯到唐代以来的御史制度以及笔记体小说的创作形式。同时,以《申报》、《上海新报》、《述报》为代表的早期“有闻必录”的新闻实践反映了近代“新闻”观与古代本土“新闻”观之间的传承关系。综合史料研究,笔者认为,“有闻必录”的新闻观产生于中国本土,较少地受到西方新闻理念的影响。并且,基于19世纪中后期独特的新闻传播生态环境,“有闻必录”观念的产生和盛行具有一定合理性。
诚然,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有闻必录”观念渐渐不合时宜,招致许多批判。直至1949年以后,新闻学界仍将“有闻必录”作为党报党性原则对立观念进行抨击:“我们反对‘有闻必录’,反对庸俗、下流、低级的趣味。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反对“要闻不录”,把重要的大事,重要的知识置于我们的视野之外。”㊺
作为近代重要的本土新闻传播观念之一,“有闻必录”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及其“新闻”观、发展服务于近代新闻传播事业,均有其积极意义与合理性。因此,对于“有闻必录”的研究和批判,也应充分考虑到其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史环境。
【注释】
[1]郭冲(1988—),女,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广告传播系教师。
Guo Chong:Teacher of City College WenZhou University.
【注释】
〔1〕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127.
〔2〕宁树藩.“有闻必录”.新闻研究资料,1986(8):95-113.
〔3〕姚福申.解读古代新闻的真实性观念——兼论新闻真实性观念的演进.新闻大学,2000(4):57-60.
〔4〕刘建明.“有闻必录”论的起源与发展.新闻知识,1996(12):10-11.
〔5〕操瑞青.建构报刊合法性:“有闻必录”兴起的另一种认识——从《申报》杨乃武案谈起.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3):99-128.
〔6〕顾执中.新闻的取舍与短长.新闻战线,1983(5):12.
〔7〕陈力丹.事实的再现与提炼.新闻三昧,2000(7):42-44.
〔8〕王晓平,王小灵.文娱报道该不该有闻必录.新闻传播,2004(4):54.
〔9〕姚福申.解读古代新闻的真实性观念——兼论新闻真实性观念的演进.新闻大学,2000(4):57-60.
〔10〕乔新生.有闻必录与新闻侵权.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1(10):3.
〔11〕韩导勤.真实性不等于“有闻必录”.中国地市报人,2010(8):82.
〔12〕纪昀.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五十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3〕朱传誉.中国民意与新闻自由发展史.台北:正中书局,1974:168.
〔14〕王拱璧.写在任著新闻学的上头.应用新闻学.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37:3.
〔15〕王世杰.对于中国报纸罪言.新闻学论文集.黄天鹏编.上海:光华书局,1929:84.
〔16〕上海新报,1862-06-21.
〔17〕时报·发刊词.时报,1906-06-12.
〔1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转引自姚福申.解读古代新闻的真实性观念——兼论新闻真实性观念的演进.新闻大学,2000(4):57-60.
〔19〕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4.
〔20〕上海新报.1863-09-01.
〔21〕述报.1885-01-20.
〔22〕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89.
〔23〕宁树藩.“有闻必录”考.新闻研究资料,1986(8):95-113.
〔24〕致读者.中国新闻史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47.
〔25〕林乐知.新著中东战纪本末续编自序.清末民初报刊丛编之四·万国公报(二六).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6626-16628万国公报.1897.1.此前多数学者在引用此材料时误将标题“新著”二字漏写,特此说明.
〔26〕徐宝璜.新闻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10.
〔27〕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民国丛书.联合书店,1930:4-5.
〔28〕胡政之.中国通信社.黄天鹏.新闻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光华书局,1930:225-232.
〔29〕宋国宾.呜呼新闻界对我医界之有闻必录.医药评论,1933:108.
〔30〕徐宝璜.新闻事业之将来.黄天鹏.报学月刊,1929:12-18.
〔31〕赵坤良.新闻究竟是什么?报学季刊.上海:上海申时电讯社,1935:47-51.
〔32〕张春帆.宦海.金云翘传·宦海·春秋配.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216.
〔33〕姚福申.解读古代新闻的真实性观念——兼论新闻真实性观念的演进.新闻大学,2000(4):57-60.
〔34〕周光明.关于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几点看法.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40-45.
〔35〕潘贤模.近代中国报史初篇.新闻研究资料,1981(2):297-318.
〔36〕本馆告白.申报,1872-03-23.
〔37〕王欣荣.传播报道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51-52.转引自牛角.古代“新闻”辨义——古代新闻、传播概念的训诂研究之一.杭州大学学报,Vol.28,No.4.1998:69-72.
〔38〕李彬.从唐人笔记看唐代的新闻传播.新闻大学,1998(5):86-89.
〔39〕周光明.“新闻”术语之厘定与近代中西日文化互动.冯天瑜.语义的文化变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11.
〔40〕王春泉.新闻采访技巧:理论与实践.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70.
〔41〕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12.
〔42〕论越南军信.申报.1884-04-16.
〔43〕新报律未即公布之原因.申报,1914-04-03.
〔44〕甘惜分.新闻论争三十年.新华出版社,198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