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自 序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民国热持续发酵,对民国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以至于民国学术思想之挖掘一直未曾停止,其背后的根源在于百多年以来中国社会极力吸收西方文明过程中,对中国固有文化何以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冲突与紧张状态的总结与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国时期涌现出来的大量的关于中西文化的著述重新成为人们思想的源泉或者批判之对象。而关于对其学术思想之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但大概是以三种思路来进行,一为以西学之框架与理念对中国社会以及文化改造的探索,一为固守中国之传统,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对抗西方文明之工具,其三则为挖掘中国固有文化之现代因子以促使其现代转型并融合西方文化之努力。三条路径之探索,与民国时期诸大家之探索正好不谋而合,因此,对民国大家学术思想的挖掘以至于全面解读依然是一件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任务。

民国时期大家林立,有以延续清学之思路继续挖掘传统者,如罗振玉之金石学,孙诒让之经学与考据之学,章太炎、刘师培之文字、音韵以及经学的研究,刘咸炘之中国哲学以及经学之条贯与整理,柳诒徵、金毓黻之文化史以及史学之研究,吕思勉以及其学生钱穆等人对中国历史以及中国哲学之探索,钱基博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经学之整理与研究等等;有以介绍西学为其重点,如金岳霖之逻辑学、张东逊对西方诸哲学流派之分析与整合、郭湛波对马克思主义之运用与介绍等;有以中西文化比较之角度对中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进行宏观思考比较或者整合之梁启超、张君劢、梁漱溟等人;或者在中西文化比较之框架下,娴熟运用中西哲学思想以及学术方法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度解读的王国维、陈寅恪、梁漱溟等人;以及在极力挖掘中国文化之核心并力图融合西方文明于其中的马一浮、熊十力等人;力图以西方哲学之方法对中国哲学重新解读或改造之胡适、冯友兰等人;当然,也有以中国文化之优越性而力图恢复其主导地位并拯救世界文明的辜鸿铭等人。对以上人物之分析与评判可谓见仁见智,诸多学人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或方向,或以其历史,或以其性格,或以其所研究的专业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然而,时至今日,对诸大家之学术思想之整体性、内在逻辑以及不同阶段学术思想之关联以及异同,其学术思想与其本人之精神特质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尚远远不够,因此,本书侧重于以对中西文化比较融合之角度而卓然成家者之十家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学术思想之来龙去脉、其学术逻辑与研究方法以及本人之精神特质与其学术目的、学术成果之间的关系,力图揭示民国十大家思想之核心以及其超越于时代之价值。

本书所选取的十位民国学人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张君劢、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辜鸿铭、宗白华等。对每一位大家之研究均力图挖掘其学术理念、学术目的、学术研究方法以及内在逻辑、学术思想之阶段性变化以及内在原因,并进而挖掘其精神特质并分析其与学术思想以及成果等诸问题之间的关系。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将每一位大家学术思想均看作一整体,并总结与提炼其超越于时代之核心理念。本书以纵向与横向两个角度而展开,所谓横向,即是其学术思想空间之展开,所谓纵向,即是其学术内容随时间而表现出之异同以及其内在逻辑之展开。本书之研究此十家学术,首先要求是对民国十家之学术思想尽可能给予客观而全面概述之总结,当然,此种概述与总结并非仅仅以西学之分科而罗列,而是力求挖掘其学术思想之整体性以及学术逻辑、学术目的以及与学术成果之间的关系,对其学说并未进行概念式武断之批判,而是在全面论述基础之上,梳理其核心思想以及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其优劣得失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书一方面以古今中外历代贤哲之原著为参考,以作为其学术思想之对比之参照,同时,以当时大家之间之评价而补注其间,以期读者诸君之了解;另一方面,在对其学术思想之介绍方面,对中西哲学,比如儒家之学说以及其渊源流变、佛教之核心理念以及历史及宗派、西方哲学、先秦诸子等均作一简要述及与评判,以资对十家学说有所了解。因此,此书之另一目的则跃然纸上,那就是希望诸君通过此书,对中西文化以及其历史有所认识,对中西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之精髓抑或不足有所新的认识。然,书成之日,则诉之与大雅君子之评判,共享交流之愉悦哉!

不空山人畅钟草于深圳畅意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