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劢的学术思想及政治实践小结

六、张君劢的学术思想及政治实践小结

张君劢的学术思想如上所述,其曾师从倭铿研读德法哲学,精研康德、黑格尔、柏格森、卢梭、伏尔泰、马克思等人著作,并旁涉英美实用主义及经验主义哲学,如约翰·穆勒、洛克、亚当·斯密、杜威、詹姆斯等。其在融会西方所谓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功利主义与利他主义、唯心论与唯物论等的基础上,力求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发掘其汇通之处。张君劢的《新儒家思想史》即是以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为线索,以中国儒家关于宇宙、社会、人生、道德、理想、感性、理性的诸多探讨出发,与西方逻辑、唯心与唯物、知识与道德、意志与目的、本体与现象等诸多范畴进行对比融合。质而言之,人类之心灵,莫不求真善美之本质,抨假丑恶之种种,故而中西思想之核心必有其相同之处;而人类分布之区域不同,地理、气候、历史、文化之不同,人们思考问题之角度必有所异。而最重要的是,此间异同必与历史中各民族、国家、地域之圣贤、英雄、哲人之思考与行动有关。从此意义而言,张君劢看到了中西文化相同之处。而诉诸于历史、政治等诸多现实,则其中相异之处正可以互相借鉴,以促进不同地区文化之大发展。张君劢理解中西哲学之共通,又清晰地看到其间之不同。就张氏学术而言,既力图打通中西哲学,又根据历史之差异,明确中国文化中之不足,而中国文化之不足,在张君劢看来,最根本者乃源于中国从秦汉以后的国家形态与西方近代历史中民族国家之不同,此等历史之不同,必然带来中西方政治学思想之不同。此乃张氏在中西文化同中求异之结果,也是张氏力图以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政治思想弥补中国文化不足之努力的方向之所在。

张君劢以西方政治思想弥补中国文化之不足,一则体现为大量介绍西方思想,如张君劢研究约翰·穆勒、黑格尔等政治学思想,张氏曾撰文《约翰·穆勒议院政治论》,绍述约翰·穆勒以及西方三权分立之思想。同时,张君劢并不简单满足于学术上的介绍与著述,而是亲自参与民国时期的种种实践,组织或创办政治大学、学海书院、民族文化书院、民社党、中华民主同盟等机构。张氏对当时中国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不同的主义以及思潮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评论。张君劢力图以第三势力影响中国政治,致力于中国宪政民主的进程。张君劢对当时的国民政府提出了诸多批评,对国民党政府在中国的得失成败也有着自己清晰的看法,其在《第三势力》第四章蒋介石的成与败中说到:

当华北、上海和南京相继沦陷于日军时,并没有人抱怨,因为中国军队的溃败是人人预料中的事。许多中国的精锐部队,无论是蒋的嫡系或是桂系、粤系或川系,都出于捍卫国家的灵心而牺牲了。中国军队从上海撤退到苏州和南京……。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充当调停人,替日本政府转达了三项和平调件。如果蒋是真正的法西斯主义者,并想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这种角色的话,他一定会赞成日本和德国签订反共协定,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日本所提的条件,这显示了他和轴心国的想法毫无共同之处……。不顾各个人的得失,专一地继续与日本作战。

……

但是珍珠港事件后,中国的士气开始消沉了,而国民政府的弱点也无情地暴露出来。战争期间,沿海各省都被日本占领了,中国失去了主要的财政收入。政府的预算赤字靠着印钞票来弥补,但却造成了天文数字般的物价上涨。三百万军队的粮食供应,全依赖向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地主和农民征收……

张君劢虽然对蒋介石有肯定之一面,但依然不同意蒋介石的统治,称其为“保守的极权主义”(张君劢《第三势力》前言)。当然,张君劢对唯物主义以及辩证的唯物主义也不赞成,此处录其一段原文,以了解其思想脉络以及张氏政治实践的指导思想。张君劢在《政制与法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五编结论中说到:

原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当作组织社会的原则看,本由于两个错误而造成。第一,他是把经济系统隔离化、抽象化、孤独化,把他当作一个外在的实体,其存在犹如物理现象之外在同。因其把他抽象化、孤独化,所以才可以为政治法律的下层基础;然而事实上这个经济结构是不能脱政治法律而独存的,事实上它只能与政治法律混而为一,成一个发展。

……

第二个错误,他是把唯物论的见地应用到经济结构上。他把经济结构看成是非人间的,其存在与物理系统之存在同。物理系统或者可以看成是赤裸的存在,与主观的思维无关。或者也可以认为不是赤裸的外在,仍与主观的思维有关……盖经济结构是人间的,不是自然的。它不能离人类而独立存在,所以它不能赤裸的在外存在。它是由人类的意力贯输于其中,即所谓经济之制度性是。

正是基于张君劢的思想理念,其对中国未来的道路走向一直怀抱“自由与权力”之理想,并在其有限生涯中努力实现其目的,其在《第三势力》的前言中说到:

第三势力,因此是基于中国政治及社会的需要,而在这个脉络中成长起来的。它与任何中立主义政策,或是对西方民主国家和苏联的等距外交,都毫无关系。反而,它赞成以理性的态度来研究西方的政治与社会理想,以便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恰当的评估与公正的选择。过去,成立于1939年的民主同盟,就曾为此作过长期的努力。它的纲领是和平解决中国内战、建立一个民主体制、制定一部由全体人民所同意的宪法,以及成立一个由所有党派所组织的联合政府……。虽然此后的情势使得这个计划没有实现的机会,但是我们之努力于建立法治、努力于坚持社会正义与中国主权,以及努力捍卫人权与个人之自由且不受干涉之发展,却依然坚定如昔。

总而言之,张君劢的学术思想建基于自己的独立人格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与西方历史文化的比较与汇通的基础之上。如果说,张君劢的《新儒家思想史》以及《义理学十讲纲要》为其哲学基础,则《明日复兴之学术基础》则是其学术思想力图为中国文化发展所开出的解决方案,而《立国之本》与《第三势力》则是其在政治实践上的纲领与探索,其《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则是其政治实践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