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改造之法
梁启超指出,由于历史之沿革流变,史家之记述互为引用阐发,当有考证之比较,此乃汉、清等学人考据之功,此处略过不表。而对于历代史书与史评,梁启超言“自有左丘、司马迁、班固、荀悦、杜佑、司马光、袁枢等人,然后中国始有史;自有刘知幾、郑樵、章学诚,然后中国始有史学矣”,可谓精当。梁启超通过对中国历代研究与记述的总评之后,提出了史学改造之法门:
历史为死人——古人而作耶?为生人——今人或后人而作耶?……。是故以生人为本位的历史代死人为本位的历史,实史界改造之要义也。
复次,史学范围,当重新规定,以收缩为扩充也。(作者注:即历史学之细分。)
复次,……。今日所渴求着,再得一近于客观性质之历史……。国人无论治何种学问,皆含有主观的作用,其结果必至强史就我,而史家之信用乃坠地。(作者注:此言历代研究方法容易导致的问题。)
复次,……。今日对于此等史迹(作者注:言历代正史及杂史),殆有一大部分须为之重新估价。而不然者,吾史乃立于虚幻基础之上。(作者注:言历代记述错假疏漏需重新考证。)
复次,古代著述,大率短句单辞,不相连属……善为史者之驭事实也:横的方面最注意于其背景与其交光,然后甲事实与乙事实之关系明,而整个的不至于变为碎件。纵的方面最注意于其来因与其去果,然后前事实与后事实明,而成套的不至而变为断幅。
——梁启超《史学之改造》
综上所述,梁启超从空间与时间两个角度论述了历史学之改造方法,从空间言,有整体与局部之关系;从时间言,有断代与连贯之关系。而欲行改造,梁启超进一步分门别类地提出关于“史料、史迹”的甄选、研究等方法,为当时及后世诸多历史学家指明了方向。比如,梁氏所言之史料分为两大类:“文字记录以外者史料”和“文字记录的史料”,并条分缕析而详细介绍,而观当时及后世诸多史学大家,比如,陈寅恪、吕思勉及钱穆主要从历代史书为研究源泉;而王国维、傅斯年、罗振玉等则更多从“文字记录以外”的文物古迹为其研究对象。而对于史料之搜集与鉴别梁启超也做了非常详细的论述,详见其《史料之搜集与鉴别》一文,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