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

一、生平

梁启超,生于1873年,卒于1929年,广东新会人氏。字卓如,号任公。曾署名“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在天津购地建“饮冰室”后,又自称“饮冰室主人”。

梁启超自幼聪慧,被乡里以神童视之,十二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少年梁启超以“括贴、词章、训诂”自负,以为天下文章殆无所学,直至中举后第二年遇见康有为(康有为在当时中国,可为西学之传播者),乃感叹“生平知有学自兹始”。而时康乃秀才,梁以举人之身份向其求学,可看出梁启超追求真知之个性。此后,梁氏紧跟康有为,参与“公车上书”,从此步入政治生涯,其间合办《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并与康有为一道发动“百日维新”。康有为在当时之中国,实为进步儒生之偶像。其《大同书》植根中国传统而托古改制,是晚清时期第一部包含政治理想之书籍,也可以说是中国士大夫阶层之“地球村”理想,时至今日,仍有其重要价值,若与西方伏尔泰、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之理论相比较,实在毫不逊色。然随百日维新之失败,康党渐失势,梁启超逃亡日本,根据其本人自创的“和文汉读法”,大量研究日本及西方历史、文化、政治等,以图找到解决中国问题之良方。其间虽以康有为弟子称,而其学识则超出康辈多矣。并逐步独立,创办《清议报》,抨击清府黑暗,停刊后,继续创办《新民丛报》,并发表大量文章,力图“维新吾民”,此乃梁启超思想转折点,从希望借皇权而行改革,到后来寄希望“国民觉醒”。在此时期梁氏继续提倡“诗界革命”至“小说界革命”,并大量采用“新民体”发表文章,成为当时公认之思想界领袖。最终,因为其政治与学术理念与康氏不合而导致康梁决裂。

此后,梁启超受邀访问夏威夷,旅居南洋、澳洲、日本,并最后费时数月游历美国,详细考察西方政治、文化、历史、民情。回国后支持袁世凯,创建“进步党”,并于袁世凯当政时,任司法总长。后袁世凯称帝复辟,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与蔡锷共建护国军讨袁。段祺瑞执政时任财务总长,旋即随段氏退位。

此后游历欧洲诸国,参与欧洲一战和谈之中国顾问团。回国后,即专注学术研究,直至病逝,一生著述颇丰,共1400余万字,涉及文学、历史、政治、经学、佛教、学术史等诸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