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对历史时期的划分以及与外族交融视角的历史变迁说

(二)熊十力对历史时期的划分以及与外族交融视角的历史变迁说

关于中国历史之划分,熊氏认为应该以五期而分。熊氏言:

A.上古史。起三皇五帝,到周朝战国时代,六国并亡时为止。

B.中古史。起秦始皇并六国称皇帝时,至唐末五代终局时为止。

C.近古史。起宋初,至明两京失陷时为止。

D.近代史。从清顺治入关,至溥仪逊位,凡二百五十余年为近代。

E.现代史。民国成立以来为现代。

关于上古史,熊氏之有别于他人者之重点有以下几义:

A.三皇五帝真有其人,非后世妄诬为神化传说也。

B.孔子之思想大多取自尧舜,而成立五教,为中国文化之本,其根在于“性”与“天道”,孔子政治及伦理思想乃“天性”之自然流露,修史者当极重视。

C.尧舜时代,中国科学已发达,以唐虞时之“工”官可见其端倪。中国古代大量创造发明则与其时为盛。其时对工商业之尊重于考古文物与文献中记载可相证明。

D.西人之论治,多主自下而上;中人之论治,多主自上而下。熊氏兼两家而取之,认为自下而上乃基于民众之善而向上,自上而下并非时人所以为的君主专政之说,而在于“上德之君”之感化而成大治也。

E.春秋战国时代,非西人所言之封建时代,盖春秋战国时,兹有民主制度,文化交融,不可以以生产方式之变化而论之。

F.孟子首提“王伯”之辩。孟子法先王,荀子法后王。宋儒承袭孟子一路。

关于中古史,熊氏认为:

A.秦之大一统,乃民性之表现。

B.大一统之利弊各具。利在于一国之和平,弊则于学术与思想之禁锢也。

C.汉高祖时思想凝滞,而民族力量雄厚。

D.汉武帝时期有二善:一能受直言劝谏,二能履举贤良文学。

E、张骞通西域、桑弘羊之财政,各有其功。

F.王莽之篡政,乃饰经文以自利也,非仅仅为道德高论援经治世而时不济也。

G.汉代乃中国摧残压迫民间工商业之肇事,为中国文化及经济之一恶端。

H.东汉时由于早婚之习俗,导致民族潜伏之衰弱逐渐显现。

I.反对东汉以来之名士之风,斥乃为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之一因。

J.三国至随,乃古今变迁之关键,中国最悲惨时期之开端。根源在于汉学衰亡而胡俗挺进。

以上为熊氏关于中国历史分期之论,而贯穿中国历史,熊氏认为可从中原与外族之关系之角度进行解读,并划分中国历史为二大变迁,熊氏言:

尝谓吾国历史,自上世讫今,有两大变迁。一、自三皇五帝,下逮战国,如此悠远时期,为本国中原内争时期,盖中原分为无数侯国,竞智竞力,互争雄长。但同为有高深文化之国,故于竞争之中,自有切磨之意。自古代所以强大而文明也。二、自晋世五胡之祸讫于清室运终,为本国边塞与中原内争时期。在此长期内争之中,边塞人民既缺乏文化,中原又长寿暴力伤残。故吾国社会各方面在此长期中极少进化。

——《熊十力全集》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