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历史简介

(一)佛教历史简介

欲了解梁启超的佛学研究之贡献,必先了解佛教的创建、发展、传播及中国化的历史。因此,介绍梁启超的佛学研究之前,先极简略回顾佛教的历史及其思想梗概。

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古文化之集大成者,那么,释迦牟尼即是印度古文化之集大成者,释迦牟尼融合古印度不同流派之思想,承接《奥义书》之精神内涵,经过艰难求证与冥想修炼,创立佛教,说法四十九年,弘扬佛教,以期解脱人生之“生老病死”及无处不在的痛苦。佛祖涅槃后数百年内,信徒数次集结,初期分上座部与大众部,上座部着重于佛教之原始教义,而大众部则力图将佛教与当时时代相合,多有阐发。后期则渐分小乘与大乘,小乘注重自我的解脱,以“阿罗汉”为正果,大乘则注重度己度人,宣扬菩萨精神。就思想内涵来分类,后来则可以“有宗”与“空宗”分为两大类。不论“有宗”与“空宗”,与一般学者及大众理解的不同,大小乘两者皆具。“有宗”之于小乘,强调“法相实相”以为法乃真实存在,之于大乘,则强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强调“心识”的存在,认为一切存在皆是“心识”的投影(作者注:参见《成唯识论》)。而“空宗”于小乘则强调世间之法皆可破坏,皆非实有(作者注:参见《异部宗轮论》),于大乘则强调“色(现象界)、心”俱空。(作者注:参见《中观论》《大智度论》等)。佛门对佛教的传承与分类则有天台宗与华严宗之分类最为著名,这里以天台宗为例,天台宗的“五时八教”之判教,将佛说法之时间次序判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这是从佛祖在不同时间段内所说之法而分类。将佛教典籍则分为“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化法四教为: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所说教以化益众生之性质而分类,故名化法四教。化仪四教为:顿教、渐教、密教、不定教。所说教以何种程序及仪式教化众生,故名化仪四教。佛教的基本概念有“四大、四圣谛、三法印、五蕴、六尘、八正道、十二因缘、十八处、二十八天”等,通俗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类,“学”与“证”而已。修行的途径有“声闻、缘觉、菩萨”等。修行了悟之方式则可有渐、顿之分。修行之阶段可有“戒、定、慧”之别等。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有十四种以上的说法,普遍以为东汉汉明帝永平年间算是正式的传入时间,而后经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可说是大发展的时期,其间以王公贵族的修习及芸芸大众解脱困苦生活之期望为两条道路。根据所依据的佛经教义及其解读的不同,形成多种派别,魏晋六朝有所谓的“六家七宗”之说,分别是: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根据方东美的解释,此时的佛教可从“真俗二谛”的角度理解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前奏(作者注:参见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至唐朝公认为以八大宗为盛,分别是“禅、律、密、净、天、法、三、华”,即是“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天台宗、法相宗、三论宗、华严宗”,关于其创始人及其所依经书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唐以后,唯净土与禅宗为最盛,渐传至日本、朝鲜等。近代,佛教文化传至西方,部分学者如叔本华、汤因比对其有所研究,而近期刚去世的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也是一位对佛教有着浓烈兴趣的商界大佬。此乃佛教传播之大概。

关于佛教研究,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为佛门内人士,历代高僧大德多多,大都从信仰的角度出发,其所研究目的乃在于对佛教教义的挖掘、整理、创新,其间或以经论、或以翻译、或以伪造等诸方式进行,其目的在于度己度人;而佛门外者,则以其思想或理念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本身体系或与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联系,当然,我这里把完全否定佛教思想者不包括在内,比如东方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虽对巴利文、吐火罗文等东方文字有着精湛的研究,但对佛教采取几乎完全排斥及否定的态度,因此,不将其列为佛学之研究者(作者注:参见季羡林《佛教研究论文集》)。而中国学者中,除梁启超外,蒋维乔、汤用彤、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方东美、牟宗三等,对佛教均有过一定范围或程度的研究。当然也有以研究佛教而皈依佛门者,比如欧阳竟无、李叔同等。下面简单谈谈梁启超的研究目的、成果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