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研究方法再探
欲进一步了解胡适及其学术思想,首先应该对其所采用的学术研究方法进行必要的了解,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胡适的自述中得一大概印象。我们知道,杜威曾为实用主义代表人,胡适从杜威那里接受了些什么,胡适对杜威的了解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先来看看胡适在其口述体《自传》第五章中的一段文字:
我治中国思想与中国历史的各种著作,都是围绕着“方法”这一观念打转的。“方法”实在主宰了四十多年来所有的著述。从基本上来说,我这一点实在得益于杜威的影响。
关于胡适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方法,胡适有着以下的理解:
杜威最风行的著作之一便是那本举世熟知的《思维术》……。杜威认为有系统的思想通常要经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思想之前奏。是一个困惑、疑虑的阶段。这一阶段导致思想者认真去思考。
第二阶段为决定着疑虑和困惑究在何处。
第三阶段(为解决这些困惑或疑虑)思想者自己会去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假设;或面临一些(现成的)假设的解决方法任凭选择。
第四阶段,在此阶段中,思想者只有在这些假设中,选择其一作为对他的困惑和疑虑的可能解决的办法。
第五阶段,也是最后的阶段,思想的人在这一阶段要求证,把他(大胆)选择的假设,(小心的)证明出来那是对他的疑虑和困惑最满意的解决。
从以上胡适的自述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明白,胡适所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几乎完全来源于杜威的学术思想,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完全来源于胡适对杜威思维科学的理解。而正是此种理解,对胡适的学术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几乎贯穿胡适整个一生的学术研究之中。
除此而外,胡适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也情有独钟,并且对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更是推崇备至。
胡适接触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实质上是从胡适在上海的第二个学堂即澄衷学堂里接受到的,胡适在《四十自述》“在上海”这一章里有一段谈到其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我自己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我在学堂里的名字是胡洪梓。有一天的早晨,我请我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一面洗脸,一面说:“就用‘物竞天择,适则生存’的‘适’字。我很高兴,就用‘适之’二字。后来发表文字,偶然用‘胡适’作笔名。”
从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当时严复所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在中国知识界刮起了一股旋风,并影响到许多人。当然,这和当时中国之具体情况有着密切之联系。当时之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看到中国衰败落后之惨状,莫不希望借外来之思想来进行国家的改造,而进化论之传播,无疑让国人理解到中国之原地踏步多年之原因,乃在于已经不适合当时之世界生存之法则。胡适显然深受其影响,并且后来用进化论之观点出发,提出一系列文学革命之倡议,乃源于其认为文学亦当进化,而一切旧的文学毕竟是死的没有意义的文学,文言文作为中国文学的载体,当然在其猛烈之炮火攻击之中。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当理解胡适提倡白话文的初衷与逻辑依据。而关于其利害得失,容后再讲。
除受杜威实用主义、赫胥黎及斯宾塞之影响外,对胡适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梁启超先生。梁启超的相关学术思想我已作专题论述,此处不再介绍。而仅仅介绍胡适对梁启超的学术思想有何评介,以理解胡适在何种程度上受到梁启超先生的影响。
胡适在《四十自述》“在上海”这一章中说到关于梁启超对自己的影响:
我个人受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现在想起来,有两点最分明。第一是他的《新民说》,第二是他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
《新民说》的最大贡献在于指出中国民族缺乏西洋民族的许多美德……他指出我们最缺乏而最须采补的是公德,是国家思想,是进取冒险,是权利思想,是自由,是自知,是进步,是自尊,是合群,是生利的能力,是毅力,是义务思想,是尚武,是私德,是政治能力……。
上边这段论述,可看做是梁启超对胡适精神层面的影响,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何以胡适经历诸多攻击之下,依然坚持自己主见,恐其从梁启超的文字里吸收到了不少的力量。而关于胡适对梁启超的《论中国学术发展之大势》一文之看法,则直接催生了胡适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宏愿。《论中国学术发展之大势》仅为一篇数万字之论述,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胡适发现其中的几点不明:
第一,他说“全盛时期”……却把本论(论诸家学说之根据及其长短得失)全搁下了,只注了一个“阙”字。第二,“佛学时代”一章的本论一节也全没有做。第三,他把第六个时代(宋元明)整个搁起不提。
胡适后期做《中国哲学史大纲》以及禅宗方面之考据之缘起大概滥觞于此。
以上仅就胡适自己提到的关于自己治学方面的一些思想、方法、目的方面作一简单介绍。下面就让我们了解胡适的学术成果,并进而评判其利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