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之评价

(一)梁启超之评价

梁启超的学术思想如以上所述,其意义也简练述及,人们可能顿生疑虑,何以梁启超能在如此混乱之年代,在大量的政治活动、报刊主编、逃亡日本、游历欧美之际,仍能创作不倦,并且其多项学术成果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中国自晚清到民国时的社会思潮及学术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又缘何在解放后仅仅被视之为政治人物,其成果往往被限定在“百日维新”之阶段,时至今日,仍有权威学者以“资产阶级改良家”来称呼,或者被仅仅认为一历史上的失败的政治人物,而不承认其“学术地位”,甚至于以一言而定其统续,说梁启超并非“思想家”。或者,诸多学者谈到梁启超时仍然以“善变”作为其道德及政治上之恶名,哀哉!原因何在?对梁启超的全面认识该从何入手?除了对梁启超的学术思想进行重新的解读外,对梁启超的“道德”评价到底该如何研判?梁启超本人对现在的中国包括学界及政界又有着怎样的价值?

余试论之。

冠梁启超以“恶名”,指斥其善变者,似乎有着充足的理由。梁启超同康有为一道,发动“公车上书”及“百日维新”,从此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宣扬“维新”价值,此后,与康有为逃亡日本,随后又与康决裂,并同章太炎、孙中山等人之“革命主义”针锋相对,坚决主张中国应以改良为主,其后,组建“进步党”并任党魁,又与“百日维新”期间叛变自己的袁世凯合作,入住内阁。后来再在袁世凯称帝时,率先倒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之问题》一文,此文一出,袁氏旋即倒台,实不亚于千军万马。后又与段祺瑞合作,最后游历欧美,潜心佛学,不问“国体”。梁启超果真是“不忠不义”之人乎?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一直以宗法及家族为纽带,故而,对家族的效忠被确立为道德标准,而大一统形成之后,此种“效忠”又被强加于对皇帝的无限忠诚。后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之间的交往打破了家庭的纽带,而社会的发展也导致了人们在思想、观念领域的不同。最后,政党得以成立,学术团体得以成立。而中华文明的“道德”基因被自然而然地延伸至政党及学党之中。若站在政治团体及学术团体的立场,梁启超当然被人非议,此其之所以被冠之以恶名的根本原因。人们根本不问其立场之出发点,若纯以个人利益为上,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者,当然被责之有理,但若为了民族大义,国家大义,文化大义而依然选择求真理之一途,则完全不能以此种道德来要求之。后人不辨其理,不问青红,续前人之唾液,辱贤者于无辜,实在是今日之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