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与方法
梁启超的学术史著作也被后人称之为梁启超的国学研究系列,由于国学含义太广且歧义较多,这里不准备对国学的概念进行探讨,也避免与以上条目相冲突,故而将其列为学术史研究,以国学思想研究作为副标题列出。梁氏在这方面的著作有《先秦政治思想史》、《儒家哲学》、《孔子》、《王阳明知行合一论》、《戴东原哲学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以及部分人物传记比如《管子传》、《商鞅》、《皇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等。
要了解梁启超的学术史研究思想,必欲先知其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我们首先看看他的研究目的,这里引用梁启超在1902年2月8日发表的《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一文中的两小段:
……。由此观之,福禄特尔(作者注:今译其名曰伏尔泰)之在法兰西,福泽谕吉之在日本,托尔斯泰之在俄罗斯,皆必不可少之人也。苟无此人,则其国或不得进步,即进步亦未必如是其骤也。然其如此等人者,其如世界关系何如也!
吾欲敬告我国之学者曰:公等皆有左右世界之力,而不用之何也?公等即不能为培根、笛卡尔、达尔文,岂不能为福禄特尔、福泽谕吉、托尔斯泰?即不能左右世界,岂不能左右吾国?苟能左右吾国者,是所以使吾国左右世界也。吁嗟山兮,穆如高兮;吁嗟水兮,浩如长兮。吾闻足音之跫然兮!吾欲溯洄而从之兮!吾欲馨香而祝之兮!
再看看梁启超在1918年参加巴黎和会之后失望之余游历欧洲后所作游记《欧游心影录》中的一段话:
欲知凡一种思想,总是拿他的时代作背景,我们需要的是那思想,不是他派生的条件,因为一落到条件,就没有不受时代支配的。
从以上的摘录可以看到梁启超治学之目的,在于汲取古今中外之思想精华,或说思想内核并能服务于当下之中国,这点与现代许多学者不同,我们许多学界人物研究重点更多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思想的时代背景或者条件,或者将学术思想仅仅归结为条件的产物或者阶级的产物,不注意研究其思想之所以长盛不衰之内在原因,或者说不研究其思想之精神内核。梁启超之治学之目的一目了然,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服务,也就是说梁氏欲探究古今中外之学术有利于中国者。
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梁启超的自述来看看其研究方法,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说到三种方法:
问题的研究法。先将所研究之事项划出范围,拟定若干题目,每个题目,皆上下古今以观其变迁……
时代的研究法。此法按时代先后顺序研究,例如先三代次春秋次战国次秦汉等……
宗派的研究法。此法将各种思想抽出其特色,分为若干派。例如儒家……。法家……,对于一学派之思想渊源——其互相发明递为蜕变及大派中所含支派应时分化之迹,易于说明。
不同的研究方法当然各有其利,各有其弊,关键在于研究的主题。梁任公的学术史研究可说贯通上述三种方法,当然在不同的主题上,所占比例不同。统而论之,梁任公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即是三种方法融合的代表,可以说是梁启超的学术研究之纲,而其余论著,或以时代为主,或以问题为主,或以宗派为主,但大都兼顾其他两种。这也是后来梁启超的思想被屡屡误读之原因之一。后世学者,往往分科繁多,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而言梁启超,故颇多片面之辞。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回顾梁启超之思想精华,同时简介中国学术思想渊源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