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的精神特质

六、宗白华的精神特质

要了解宗白华精神特质,首先需了解宗白华对人生问题的看法,也就是所谓人生观之问题。宗白华初期作品中,屡次探讨人生观之问题,一方面,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其乃宗氏学术之研究之一部分,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宗白华对人生态度等诸问题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宗白华的价值取向,了解宗白华之人生旨趣,此乃了解宗白华学术动机以及成就之一重要线索。

宗白华在《怎样使我们生活丰富》一文中言:

我向来闲的时候,就随意地走到自然中或社会中,随意地选择一种对象,作以下的几种观察:

1.艺术的

2.人生的

3.社会的

4.科学的

5.哲学的

宗白华对人生与世界有着永远的热爱,其并未停留于单一视角,以阐明或实现自己的人生旨趣,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或者说从不同的学术方向进行观察,从此角度而言,当知宗白华之学术思想之包容。在后期宗白华所著《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一文中,重述此意,当知此一人生观贯穿宗氏之始终而不已:

人类在生活中所体验的境界与意义,有用逻辑的体系范围条理之,以表达出来的,这是科学与哲学。有在人生的实践行为或人格心灵的态度里表达出来的,这是道德与宗教。但也还有那在实践生活中体味万物的形象,天机活泼,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以自有谐和的形式,表达出人生最深的意趣,这就是“美”与“美术”。

此段论述,一方面令我们知悉宗氏对世界人生看法之角度之全面,而最后,宗氏落笔于“美”与“美术”(作者注:此处美术乃广义而言,非单指美术一科)。宗氏对人生之多角度理解,开启了其学术研究之路径,而其对美之热衷,则决定了其一生更多时间从事于美学以及艺术之研究,宗氏之执着与坚定以及其明确地认识当可从下述文字解其端倪:

我向来最佩服的,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最敬仰的,是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古印度学者的态度就是:

绝对的服从真理,猛烈的牺牲成见。

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又怎样呢?他们的精神就是:

宁愿牺牲生命,不愿牺牲真理。

——宗白华《学者的态度与精神》

宗白华举例古印度之佛教徒争辩真理,输者常自杀以完成生命,欧洲中古时的学者,拥护真理而遭焚火也在所不辞。宗氏对学问之执着与坚定可见一斑。宗白华曾对其《自德见寄书》非常重视,盖其间有着宗白华对自己学问之道之解释:

将来的结果,想做一个小小的“文化批评家”,这也是现在德国哲学中一个很盛的趋向。所谓“文化哲学”颇为发达。我预备在欧几年把科学中的理、化、生、心四科,哲学中的诸代表思想,艺术中的诸大家作品和理论,细细研究一番,回国后再拿一二十年研究东方文化的基础和实在,然后再切实批评,以寻出新文化建设的真道路来。我以为中国将来的文化绝不是欧美文化搬了来就能成功。中国旧文化中实有伟大优美的,万不可消灭。……但是我实在及尊崇西洋的学术艺术,不过不复敢藐视中国的文化罢了。并且主张中国以后的文化发展,还是极力发挥中国民族文化的“个性”,不专门模仿,模仿的东西是没有创造的结果的。但是现在却是不可不借些西洋的血脉和精神来,使我们的病体复苏。

以上一段论述,可以明确了解宗白华之学术旨趣与人生志向,结合宗白华对人生观之论述,我们可知,宗白华之学术思想实质上涵盖哲学、艺术、美学等诸多领域,并在文学创作方面留有不少精彩之诗歌散文等杰作。据此,我们当可以明了宗白华之学术思想与其精神特质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