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对中国语言之认识

(三)辜鸿铭对中国语言之认识

辜鸿铭对中国语言之认识与理解,可以认为是其对中国人精神理解之进一步深化,辜氏将汉语分为口头语与书面语,辜氏认为中国口头语言之特点为简单而无规则,就其本质而言,辜氏将其称为“孩童般的语言”。辜氏将书面语言分为“简明的平民书面语言、统一通用的书面语言、华美优雅的书面语言”,而辜鸿铭认为中国“高级古典汉语”(即华美优雅之书面语言)则有着极其重大之作用,辜氏言:

……其实,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在那些称他们自己为汉语言学者的外国人中,有多少人对于中国文学的那个组成部分中,即我所谓的高级古典汉语、那种华美优雅的汉语文学中,蕴藏着的文明瑰宝有概念呢?我认为这是一种文明瑰宝,因为我相信,正如马修·阿诺德对荷马诗歌的评价一样,这种中国文学中的高级古典汉语具有某种能够“使原始自然的人发生变化,变得文雅高尚起来”的功能。

——李晨曦译 辜鸿铭著《中国人的语言》

总而言之,辜鸿铭认为中国语言不论是口头语言抑或书面语言,都是一种孩童般的语言,是一种文明的语言,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而其中则蕴藏着深刻感情并导致心灵、智力同样得到发展的语言。此点可证之于辜氏在《中国人的语言》(李晨曦译)中之总结:

那么现在,概括一下关于中国的语言我想说的意思。口语与书面汉语一样,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非常难学的语言。它之所以难学,不是因为他复杂。许多欧洲语言,像拉丁文和法语,都是难学的,这是因为他们复杂,而且有许多规则。中文难学不是因为它复杂,而是因为它深奥。中文难学,是由于它是一种用简单的语句来表达深刻感情的语言。这就是中国语言学的秘密。

毫无疑问,语言作为文化传播与创造的最重要的载体,在文化形成及发展的过程中,既是被造者,同时因为其不同语言之特点,对后续文化之传承与创造同样有着深刻的影响,此乃西方哲学后期进入分析哲学以及语言哲学之根本原因,当然,辜鸿铭对语言之认识,并不同于西哲如维特根斯坦之语言哲学,也即是其并非从逻辑分析与实证之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并进而得出中国文化之特色,恰恰相反,辜鸿铭更多地是抓住中国语言之特征或曰中国语言之精神,并从中挖掘出中国文化与中国语言之间之特定关系。当然,辜氏所言之中国语言特点与中国文化之关系,可谓近代中国学人最早指出其间之关系者之一,其对中国文化之特点之总结,尤其是对中国古典语言即文言文之歌颂与肯定,则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之肯定一脉相承。何以有着深厚西学功底的辜鸿铭对中国文化采取一种几乎从学术到制度、礼仪、风俗等方面之完全肯定?需要进一步了解辜氏对中国文化中之核心学术即儒学之理解,方可以得以更进一步之了解,下面,我们阐述辜氏之儒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