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劢儒学研究贡献
张君劢对儒家学说之研究,其最大贡献有二,其一为对儒家学说发展之内在逻辑之展示,当然,其说主要承续章太炎、梁启超之观点并有所发展,与冯友兰《新原道》中对儒家内在逻辑之展开也有其相通之处,而张氏不同之处,则在于其能发掘儒家学说之原始要义,并能将儒家学说之内容全面道来,并进一步指出学术逻辑与历史逻辑之关系。简而言之,即张氏所认为儒家学说经孔子提倡,即为一全面而深刻之体系,后世之发掘乃在于不同层面或不同方向之展开。当然,张君劢在对儒家学说全面解读之基础上,尤其推崇孟子之学说,并将孟子所阐释之儒家名之曰“义理学”,详细阐幽发微,以正儒学之本质。其二,张氏在儒家学说之流变及其内核之解读方面,与西方哲学自希腊苏格拉底以降之历代学说进行对比,力求汇通其间,从文化比较之角度,来进行中国儒家学说之介绍,可谓中西文化比较方面之一大贡献。本章兹从此两方面之汇总以说明张氏学说及其贡献。
张君劢并非像胡适、冯友兰等人,纯粹以西方逻辑来了解或改造中国文化,也并非像张东荪等对西方哲学思想之消化吸收并在综合之基础上再来对中国文化进行解剖或新的解读,也不像金岳霖等人纯粹站在逻辑学之角度介绍西方之学术。张氏对中国学术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首先指出其内在方法并不亚于西方之逻辑学,进一步比较中西哲学“义理”方面之异同,最后再阐释由哲学延伸开之科学、经济学、美学、政治学等方面之异同。而张氏所最重视的则莫过于中西文化之相同或相通之处。张君劢以为中国的儒家思想同时隐含了西学所言之“认识论”“宇宙论”“知识论”等内容,同时也包含着西方近现代关于理性与感性、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经验主义与先验主义等不同概念之冲突,因此,张君劢对中西文化尤其是双方学术思想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方向的比较与勘验,力求找到中西文化可以打通的途径,同时也力图提高国人之自信,阐释中国文化中独到而又优越于西方文化之所在。下面简单补充说明张君劢在儒家学说逻辑方法的说明,而关于儒家义理之说明,留待下节再讲。
张君劢在《新儒家思想史》中说到:
在孟子时代,中国人早就认识了逻辑的基本原理。如果我们将孟子对概念问题的讨论与孔子的“正名”以及墨子与荀子在逻辑原则方面的讨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说,虽然中国人没有产生亚氏的《工具论》,然而在他们的讨论中都含有逻辑的基本原则……
张君劢对先秦诸子方法论的说明,有可能传承于其师梁启超,也可能是自己的发现。而关于此点,王国维、章太炎都有介绍,唯胡适在此处着力良多,其《中国哲学史》几乎就是围绕此一方法论而展开。郭湛波《先秦辩学史》则是近代较早发表的一本关于先秦名学的专著,当然,郭湛波称其为“辩学”,以与西方希腊哲学中“辩论术”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