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的中西美学以及艺术比较之研究
宗白华对中西文化源头之探索,发现中西哲学思想之不同,希腊以纯理与逻辑而导出后期之科学,因而,从此路径言之,则西方后期之艺术与美学思想则多有科学之影子(作者注:宗氏除此以外,尚有不同角度之美学分析,此处仅指出其主要特点),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以生命与学术为一体,在艺术表现方面则强调意境之展开。宗氏在中西不同哲学思想之比较之下,对中西艺术以及美学理论进行了多层次的、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比较,下面仅就其中之部分结果绍述一二,以资进一步了解宗氏之美学思想。
1.宗白华论艺术的价值结构及其他
宗白华从艺术、哲学、科学均为人类认识世界体悟世界的不同方式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的角度出发,将哲学、科学、美学作为中西文化不同路径之比较,尤其是对美学以及艺术的融通,得出艺术之内在价值之结论,此结论明显乃宗氏融通中西美学之作,其论点主要表现在《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一文中,此文中,宗白华实质上是对艺术之功用之分析,而艺术外在之功用则取决于其内在之价值,宗白华总结道:
但这一问题,可以集中于一个主体问题,这就是“艺术”这个“价值结构”的分析与研究。艺术是人类创造生活之一部,是与学术、道德、工艺、政治,同为实现一种“人生价值”与“文化价值”。普通人说艺术之价值在于“美”,就同学术、道德之价值在“真”与“善”一样。然而,自然界现象也表现美,人格个性也表现美。艺术固然美,却不至于美。且有时正在所谓“丑”中表现浓厚的意趣,在哀感沉痛中表现缠绵的顽艳。艺术不只是具有美的价值,且富有对人生的意义、深入心灵的影响。艺术至少是三种主要“价值”的结合体:
1.形式的价值,就主观的感受言,即“美的价值”。
2.抽象的价值,就客观言,为“真的价值”,就主观感受言,为“生命的价值”(生命意趣之丰富与扩大)。
3.启示的价值,启示宇宙人生之最深的意义与境界,就主观感受言,为“心灵的价值”,心灵深度的感动,有异于生命的刺激。
宗白华不仅仅对艺术本身内涵的价值结构作出了涵盖中西美学之总括,同时,对中西艺术之深层理念也进行了对比,见宗氏《艺事杂录》中:
1.理即形式Form
2.势即生命Lebenschwung
3.罕言体Korper
4.又曰神理 势在理中 理行势内乃具神理
宗氏将中国艺论中所言之“理”与西方艺术理论中之“形式”对应,将中国所言之“势”与西方“生命”相对应,又进一步指出“理行势内乃具神理”此一极为精辟之论点,也就是说,在生命的精神的飞扬中得见天人和谐之理,得超越人生之启示之价值,仅此一句,可谓穿透中西艺术理论之核心,并且能完美交融,并行不碍,宗氏之功力可见一斑。
宗白华关于中西艺术比较之散篇杂多,此处再举一例,说明宗氏从里尔克之诗句中所蕴藏的哲理与中国诗论之相通之处,在《美从何处寻》中宗氏言里尔克强调生命之体验以及灵魂之超越,而中国古代诗人之“移我情”与“移世界”正可以作为西方“移情论”之注解。宗氏在《美学的散步》中也探讨了中西绘画、建筑艺术之不同与相同之处,重点则侧重于探讨中西诗画中所表达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之境,以及诗画不同之处。下面我们就宗白华对中西不同艺术门类之分判看看其中西艺术比较方面的论述。
2.宗白华中西绘画之比较
宗白华通过考察中西绘画之源头,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指出其不同之处,西洋绘画源自希腊建筑与雕刻,重在形式之和谐,自然之逼真;中国绘画受中国哲学思想尤其受《易经》及老庄哲学之影响,注重表达人物内在情感与阴阳和合之道,脱胎于先秦钟鼎彝器及两汉壁画。西方经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之追求崇高神性之启示,迄文艺复兴时期,寔有浪漫情怀以及新古典主义之酝酿与发展,核心特征在于人与物之对立,此种对立,或以形式之和谐,或以色彩之饱满,或以透视之严谨,表达人与物之关照,或表现在人与物之和谐,或突出权力意志之高扬。中国后期则以诗入画,间或受印度晕染之影响,但毕竟以气韵生动为最大特点,强调风骨与意境,形式上则以书法之笔显其形,以皴染之墨法达其意,绵延传承,虽代有所创,然其间之精神一脉相承。
3.宗白华对中西戏剧之比较
宗白华在《中西戏剧比较及其他》一文中,认为中国戏剧重在感动人,而其布景及道具则与中国绘画如出一辙,强调虚实中之意境。西洋戏剧重思想,强调布景之逼真与透视之原理。
总之,宗白华对中西艺术以及美学之比较,既有对双方哲学思想之比较,也有着不同艺术形态之比较,也有着对不同艺术表达方法之比较。可谓对中西艺术及美学比较方面之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