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劢对孔孟思想的总结以及与希腊哲学之比较
儒家学说,孔子乃真正之开创者,至于其学说之功用,历来毁誉不一,张君劢总结孔子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条:
(1)孔子不以宗教为立国大本。
(2)孔子在六经中保存文献,留下吾国社会之真面目。
(3)孔子有“正名”之说,具体言之,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义,安定社会秩序,其反于正名之行为者,则记之于《春秋》中,称之曰“乱臣贼子”。
(4)孔子开门授徒,树私人讲学之风,以智力资格代替贵族世袭之制。
——张君劢《义理学十讲纲要》
其次,张君劢重点在对中西思想方面相通之处进行探讨。我们看看张君劢关于苏格拉底与孔子、孟子之间之相同之处的对比。
孔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
苏格拉底:“我认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会轻视他们(指物质生活)。”
——《裴独篇》
孟子:“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苏格拉底:“所有经验显示,如果我们具有对任何东西的纯粹知识,就必须舍弃肉体,而灵魂必然看到事物本身。”
——《裴独篇》
张君劢所引用古先贤所言,概说明中西哲学之源头均在于人们有着超越欲望或物质层面的精神之追求,在这种超越欲望或物质于精神的追求中而发展出概念以及知识体系。
张君劢进一步分析中国儒家哲学之发展,并提炼孟子学说之精义,认为其“义理之学”可堪称儒家学说之代表:
张氏言:
孟子所以自立其思想体系与定吾思想界之方向者,以简单之辞,表而列之:
一曰以四德为人性之源。
二曰以心为人生之主体。
三曰以思为心官之能。
四曰义理为言行之准则。
五曰以良知与穷理或曰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二者相辅而行。
——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
张君劢指出孟子学说之梗概,并指出孟子所言之“义理”乃客观存在,而非主观世界之构想,张君劢在《义理学十讲纲要》中指出从孔子到荀孟思想之演变:“可知子思之学,属于赞天化育一派;荀子之学,属于制天命一派。彻底言之,荀子与现代科学家所谓‘宰制自然’之主张相近,然不论为子思之赞天与荀子之制天。其心目中以为天地万物立于一定法则之下一也。”
张氏在《孟子哲学之意义》一文中进一步阐释孟子哲学之意义并与西哲柏拉图相比较,张氏言:
在孔门弟子中,孟子实为将其体系建基于理念之第一人。彼认实在存于各人“本心”中,不存在于现象世界。知识须归于德,非由视、听、味、触所成,系由内在心灵而生。
若以此点论之,孟子与柏拉图之“理念说”,俱可认为其乃“观念论者”,然于柏拉图不同之处,在张氏看来,有其区别之所在。张君劢言:“孟子……非如柏拉图派……认共相须溯迹于理型领域。彼认理想世界,乃基于‘应然’或‘正当’。当人依其为而为时,即能达于理念领域。整个孟子体系,全建基于‘思维’及‘四德’学说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