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中非交流与友谊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郑和下西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支持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支持非洲国家发展民族经济、捍卫民族独立。自1956年与埃及建交以来,中国与非洲各国政府的官方关系已经走过60余载,中非合作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成为一种新的合作机制,成为中非双方在世纪之交开展集体对话、谋求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的一次重要尝试。2015年12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全面阐述了中国对非关系政策理念,并提出中非关系将由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机制下,中国与非洲开展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至于中国与非洲一体化的关系,2012年,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提出“支持非洲一体化建设,帮助非洲提高整体发展能力”[1]。随着中非合作的深入,中国对非洲一体化的推动作用日趋明显。目前,这种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建立与非洲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伙伴关系,为项目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提供了支持;二是积极发展与非盟的战略伙伴关系,重视非盟在非洲发展与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与非洲次区域组织开展合作;三是中非合作论坛增强了非洲集体身份的认同,从而有助于推动非洲一体化。[2]此外,中国注重支持非盟的机构与能力建设来推动非洲一体化建设。中国于2006年决定为非盟无偿援建非盟会议中心,该中心于2012年1月正式竣工并交付使用,使非盟第一次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会议中心和办公楼。[3]
在教育领域,中国与非洲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项目,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随着“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4]的提出,中非在教育合作方面有了更具指导性的政策支持。目前,中非国家之间的教育合作已经逐渐从单向的对非援助走向双边互动的交流与合作模式[5],主要表现在支持非洲人才培养、开展教育合作项目两个方面,对于推动非洲教育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