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90年代非洲高教一体化的兴起
2025年10月20日
二、20世纪80—90年代非洲高教一体化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非洲同其他地区一样,出台了地区内高等教育一体化协定。以1981年《阿鲁沙协定》为标志,非洲拉开了全大陆层面上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序幕。该公约明确了非洲依靠民族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非洲委员会、双边或次区域组织的力量,通过学历资格互认和跨国合作的方式,促进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方针。具体目标为:(1)加强非洲的统一和团结;(2)摒除殖民地时期所遗留下的割裂非洲地区历史传统和文化关联的障碍;(3)促进和强化非洲及非洲各国间的文化认同。[5]然而,一些独立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日益转移重心到国内建设,非洲大陆层面的高等教育合作意识逐渐淡化,《阿鲁沙协定》仅有21个非洲国家签署。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及全球化的到来,各地区政治经济形势也发生着巨大变化,非洲地区合作意识再度复苏,各区域的高教合作不断兴起。1992年,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更改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共同致力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1993年,东非共同体坦、肯、乌三国开始恢复合作,教育领域也重新朝区域高教一体化方向前进。1994年,西非经济货币联盟成立,随即出台了促进成员国学术人员合作与交流的政策。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经历了由衰至兴的转变,全大陆层面和区域层面的一体化发展齐头并进。但是,《阿鲁沙协定》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目标设置过于笼统,行动领域尚不明确;实践中也有诸多问题,如监管效果甚微,各国间教育体制差异大而难以“协调一致”。
这一时期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合作刚刚恢复或兴起,发展速度也并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