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新动向
(一)协定的修订
非盟高等教育一体化战略出台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非盟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求,着手重新修订《阿鲁沙协定》。2010年修订后的协定目标是:(1)促进区域间和国家间的学历资格互认和学分累计;(2)促进国家、区域和全非洲层面的质量保障;(3)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限制人才流失;(4)促进人员更多的交流;(5)促进高校间设立联合培养课程、联合学位;(6)促进信息交流;(7)考虑采用适应全球趋势的“学士—硕士—博士”(BMD)学位制度。此外,修订后的公约还重点关注了这些领域:(1)确保高等教育系统、机构、项目和学历资格的透明度,将周期性评估落到实处;(2)促进部分学习(相当于高校一年的专业学习)的互认;(3)促进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确保对专业经验和先前学习经历的认证。[7]与原协定相比,修订后的协定目标更加具体明确,强调操作性,关注到了之前忽视的重点领域。
2014年,非洲国家代表在亚的斯亚贝巴签署了修订后的协定,并将其改名为《2014亚的斯亚贝巴协定》。当时,仅对第7条目标做了修改:“顺应全球化的趋势,致力于学历资格的一体化。”[8]2015年6月,非盟成立了促进《2014亚的斯亚贝巴协定》履行的非正式工作组,承担促进人员流动、设立学历资格框架、防止学历证书伪造等职责。[9]
(二)建立非洲资格和学分框架(AQCF)
南非最早建立国家资格框架(NQF)。学生将先前学习、培训、实习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证书予以认证,转化为NQF的相应等级,据此申请其他院校高一级的课程。2011年,南部非洲开始尝试建立区域资格框架(RQF),并希望在NQF和RQF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非洲资格框架(AQF)。
2015年3月,非洲教育发展协会在高等教育峰会上提出了建立“非洲资格和学分框架”的路径:第一步,非洲国家首先建立各自的国家资格框架;第二步,建立与本国学制相适应的学分累积和转换系统(CATS);第三步,把学分累积和转换系统结合到国家资格框架中,并重塑国家资格和学分框架(NQCF),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资格和学分框架(RQCF);最后,整合协调各国的资格和学分框架,创建一个全非洲性的“非洲资格和学分框架”。[10]
非洲教育发展协会提出的非洲资格和学分框架,参考了欧洲博洛尼亚进程中学分转换的经验。欧洲学分转换系统不只用课堂学习计算学时,而且把实习、研讨会、实验、考试、在图书馆或家中的自学时间都记录在内。每个培养阶段包括一定数量的学分,文凭被划分为学期,每学期都有30个学分,学士相当于180个学分,硕士300个学分,博士学位在通过答辩后授予。[11]这样的学分转化系统为文凭认证提供了便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流动。
此外,非盟与欧盟合作的“调适非洲”项目于2011年启动,2013年完成试点,2015年启动了第二阶段。该项目主要通过学科层面的合作与协商,从雇主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调整和丰富大学课程,提高学位课程的透明度、可比性和相容性,进而促进大学间课程学习的衔接、文凭证书资格的互认。“调适非洲”项目已经在五个学科领域启动,未来将向更多的学科扩展。[12]
(三)构建非洲教育质量保障框架(ACQAF)
2009年,“非洲教育质量保障联盟”在非洲大学协会的倡导下正式成立。2011年,非盟启动了非洲大学质量等级评定机制(Quality Rating Mechanism)。该机制是一个大学分类制度,而不是大学排名制度,由非盟委员会对自愿参评的大学进行类别评定,对其发展现状评估,并提出改进措施。[13]
如今非洲大陆上重要的区域教育质量保障机构有非洲及马达加斯加高等教育委员会、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由于财政与人力资源的不足,非洲还没有全大陆性的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尽管各界对成立全非洲质量保障新组织的必要性争议颇多,但是发展一个非洲教育质量保障框架似乎是共识,其构建思路如下:(1)在组织建设上,巩固并扩大非洲及马达加斯加高等教育委员会、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非洲教育质量保障联盟在保障教育质量上的作用,由三者构成一个共同体,合力服务于全非洲的教育质量保障框架。(2)在经费筹集上,由非盟和区域经济组织共同出资,设立专门基金资助非洲教育质量保障框架的建设。(3)在框架落实上,各国的教育质量保障部门按照“非洲教育质量保障框架”的标准,将对学校和专业的教育评估落到实处,包括学校自评、学生评估、外部审查,等等。[14]
(四)推进非洲ICT建设
非洲意识到ICT在促进高等教育一体化资源“分享”上的工具性作用,在次区域层面和大陆层面,正在采取一些促进措施,包括出台非洲高校ICT发展战略、建设非洲“国家研究与教育网络”(Nation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Networks,NRENs)、推动非洲远程教育一体化发展等。在国家层面,一些非洲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国家ICT发展政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及ICT教育发展政策。在高校层面,一些非洲高校正在逐步将ICT运用于研究、教学和管理,逐步推广搜索引擎、网络电话(Skype)、脸书(Facebook)等工具的使用,以帮助学生和研究者获得有效的学习及研究资源。[15]
(五)培养优秀研究人员促进非洲科研发展
这些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非盟于2011年正式设立了泛非大学。这是一所面向整个非洲、由5个区域研究院组成的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创立的目的是提升非洲科研和研究生教育。[16](2)国际组织在非洲建立了多个卓越中心,以加强非洲大学的研究能力。2009年,德国学术交流总署建立了5个卓越中心。2013年,世界银行启动非洲卓越中心项目。2015年9月,世界银行批准向西非的高等教育卓越中心项目提供3000万美元资助。[17]这些卓越中心都由高水平的学者领导,公共或私营部门捐赠资金,为区域教育与科研资源的有效流动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区域共同问题的解决。非洲未来还将持续巩固和扩展卓越中心。(3)非洲高校正在加大对学术人员的支持,提供科研经费,赞助其参加学术会议,为青年学者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增大对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奖励。
非洲高校间也在尝试通过研究生项目、研究合作、设备支持和图书资源共享等形式建立联系,推进科研合作。[18]
(六)探索成立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委员会
促进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努力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盟、非洲教育发展协会、非洲大学协会、区域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的“联合”,而这些组织都不是专门负责推进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机构,组织力量有限。鉴于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战略性地位,2015年非洲教育发展协会提出了成立“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委员会”的构想。
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委员会可分为区域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区域委员会由教育部长、一位或两位当地有资历的教育专家组成。常务委员会由区域委员会的成员组成,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盟和非洲区域教育署的领导人直接负责。[19]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委员会的职能包括:促进各界对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地位的一致认同;推动非洲资格和学分框架、非洲教育质量保障框架的建设;争取更多的财力和人力支持;统筹协调各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行动,兼顾一体化程度较低的区域或国家,提高项目效率;加强能力建设,寻求非洲高等教育的本土价值,以缓冲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因素。
(七)将终身教育融入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
一体化的非洲高等教育系统认可全非洲成人学生接受的终身教育。
一是将非洲终身教育纳入非洲资格和学分框架。非洲资格和学分框架涵盖各种类型的教育(正规/非正规/非正式教育),认可各种方式的学习(完整/部分学习)。在此框架下,成人学生任何时期、任何阶段接受的远程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培训、在职教师教育及科研成果等都将得到各国、区域甚至是全非洲范围内高校的认可。这也与《2014亚的斯亚贝巴公约》的重点领域“促进对部分学习、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认证”的初衷相一致。
二是加强对从事终身教育教师的“标准化”培训。高等教育领域的终身教育需要不同于一般教育的教学方法,但在非洲现有的终身教育项目中,大部分教师对终身教育的教学方法并不熟悉,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有必要对非洲从事终身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使非洲的终身教育达到一定的标准。培训内容可包括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运用ICT的能力、获取开放学习资源的能力等。[20]